父母是孩子最后的一道防线,我们有必要保护那些被毁掉、以及尚且安全的下一代!
——麦奇叔
资料来源:新京报
“生命一号”这四个字是我们80,90一代的记忆。
“表哥表姐,当年高考,大家送你什么?”
生命一号!
“今年高考,大家送我什么?”
还是生命一号!
最为洗脑的,当然是它宣称的疗效:“补充大脑营养,促进骨骼生长,提高记忆力!”
可是,那些口口声声说能帮助孩子提高记忆力的神药“聪明药”,真的存在吗?
1
“吃了‘聪明药’,我被送去戒毒了”
高三女生田静(化名)前些日子开始服用这些所谓的“聪明药”。药是妈妈给的,她对这种药并不了解,也不清楚妈妈知道多少,只记得妈妈说:“这是‘聪明药’,有人吃了成绩就变好了,你试试。”
田静第一次吞下那片“聪明药”时,没什么特殊感受。
当时,她在一所市级重点中学上高三,班级排名已经跌出了前十。而在高一、高二时,她一直是班级前五。那片指甲盖大小的白色药片是她的全部希望。
▲“聪明药”
吃了药,摊开书,田静的心思还是扎不到课本里。尤其是最难学的物理,做题时还是没思路。
最初,她每天早晨上学前吃一片,觉得变化不大。两三个月后,服药量变成了每天两片、三片,早上出门前、晚上回家后各吃一次。田静自我感觉课堂专注度提高了,听完物理课,做做练习,很容易就学会了。
但服药一个多月后,田静开始掉发、失眠,几乎每一个夜晚都在辗转反侧中度过。
▲“聪明药”
高三上学期快结束时,妈妈发现了这些异常,让田静停了药。可停药后,她浑身上下开始说不出的难受,课又听不进去了,看书、做题也不行。
医院检查,想要说服妈妈让自己重新吃药,但被拒绝了。
为了吃药,说话轻声细语、从不跟父母吵架的田静,开始和妈妈大声争吵:“当初是你给的我这个药,现在为什么不让我吃!”
田静妈妈禁止田静服药后,田静忍不住,自己到网上找药、买药。药房里平均20元左右一片的“利他林”,卖家开价每片元。第一次,田静只买了3片,没敢留家里的地址,让卖家寄到了放学路上常去的文具店。
和以往的白色药片不同,袋子里的药是粉红色的。回家吞下后,田静有了头疼、恶心等第一次服药时没有过的症状。询问卖家时,对方说这些都是“不同生产厂家”引起的差异。
3天后,她吃完了粉色药片,再次找到这位卖家,转账、购药。渐渐地,她彻底离不开这种粉红色的小药片了,服药量从每天一片变成了两片、三片……
▲粉红“聪明药”
田静前几年攒下的近万元积蓄全被她砸了进去,还是不够。她开始向父母要钱买药,编造了学校缴费、外出游玩等各种理由,有时要五百,有时要一千。但没过几天,钱又没了。
高三下学期,田静的失眠和脱发越来越严重。她总觉得同学在背后议论她,瞧不起她,渐渐疏远了所有人。她总感觉有人跟踪自己,要害她、要杀她,每天放学要妈妈来接才敢走。
高考结束后,已默认女儿服药的田医院。医生检测后发现,田静行李箱中的粉红色药片有七成左右苯丙胺类物质。也就是说,那根本不是“聪明药”,而是毒品摇头丸!
▲摇头丸模型
据新闻报道,医院,滥用苯丙胺类毒品(摇头丸主要成分)的成瘾者,占据了70%左右。
这其中,有超过一半的患者是因“聪明药”滥用成瘾后,接触了药效更猛更强的“摇头丸”等毒品。
令人无法接受的是:成瘾者主要是为了提升高考成绩的青少年,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4岁。
2
什么是“聪明药”?
“聪明药”的主要成分是哌醋甲酯,常见商品名包括利他林、专注达等。哌醋甲酯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被广泛应用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嗜睡症的治疗。
其作用是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再摄取,使这些神经递质的浓度和强度大幅提高。在药效内,服用者的注意力提升、疲劳感下降。
▲利他林
在中国,哌醋甲酯被卫生行政部门列入第一类精神药品名单,是严格的处方药。
医院主任医师徐杰说,哌醋甲酯的作用机制与冰毒的主要成分苯丙胺(又名安非他命)类似,在大剂量服用时可能成瘾,但药效较弱。
“利他林确实能让人的专注度有所提升。”徐杰说,因为其中的哌醋甲酯可以加快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而这些物质决定了大脑能否自我约束,注意力、控制力、执行能力等都与此有关。
但如果分泌长时间依赖兴奋剂,自身的分泌能力就会下降。一旦停药,就会产生不适。
徐杰的一名患者在美国准备SAT考试时,由于过量服用利他林导致严重抑郁、自我封闭。“孩子的妈妈飞到美国时,发现女儿的房间很脏很乱,食品、生活垃圾堆得满屋子都是。孩子一张嘴,说话已经前言不搭后语了,有点精神错乱的感觉。”
医院里,徐杰说,他知道的病例里,服药最多的患者一天吃10片利他林。
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最极端的服药者,竟然在网络上“公开直播吃聪明药”。
在某弹幕网站上,一名年纪轻轻的up主直播了自己吃“聪明药”后的状态。
一开始,他按照说明书建议的药量服用,只吃了一两片,然而并没有什么效果。
令人想不到的是——
几分钟后,他不顾任何后果,愣是把一整瓶药(估计片左右)一口气全吃下去了。
几秒之后,服药过量后的他,行为明显开始异常。
一会儿在镜头前手舞足蹈,说话前言不搭后语。
一会儿表情扭曲在一起,面目狰狞。
又或者头昏脑涨,脑充血感觉非常强烈。
看到这里,真的很想给他叫个,救救孩子!
服药前的他,是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可服药后的他,瞬间变了一个人。面色铁青,神情时而呆滞,时而亢奋。
令人无法接受的,是该直播累计26万的播放量。
不敢想象,那些在弹幕里那些为这种行为拍手叫好的孩子们,有多少会模仿这种行为,拿自己的身体当儿戏。为了提升成绩,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3
从“聪明药”到“摇头丸”
数据表明,利他林服用者很可能接触到成瘾性更高、对人体危害更大的药品,如苯丙胺类药物、麻古等。
35岁的王波(化名)是年5月开始服用利他林的。当时,他刚从父亲那里接手了家里的装修公司。此前数年,家人从未对他有什么苛求,买车、旅行,手头从来不缺钱,等到自己经营公司时,才知道做生意并不容易。
那段时间里,王波做什么都觉得力不从心。跟客户谈合同,聊一个多小时就不想说话了,好不容易谈下来的单子,加工地砖的时候又总是出错。
他最怕刚把生意交给自己的父亲在饭桌上提起公司的事。每每遇到这种情况,都心里犯怵,用各种事由、借口岔开话题。
一次饭局上,一个朋友提到了利他林,“说是中学生学习、考试的时候吃的”。既然学生们也吃,那应该没什么问题。他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下子从朋友手中买了6片。
以往谈合同时,他几十分钟就会感到疲倦,而药物带来的注意力集中让他可以连续不停地说上三四个小时。他自认为把厂子打理得越来越好,在那些“买卖干得如日中天的老同学”面前,终于抬起了头。
可服药没多久,王波的利他林也断供了,供药的朋友搬到了外地,只给他留下了一个卖家的QQ号。他拿到几片药,吃了觉得“脑袋涨涨乎乎的,晕乎乎的”,后来才知道那是主要成分为冰毒的麻古。
▲麻古
4
网上销售的“聪明药”多为海外代购
网络上,更多卖家售卖的是“瑞士版”或“巴基斯坦版”的利他林。沈江华说,这种从国外流进国内的利他林成瘾性更高。
“国内的相应药品是缓释片,上午服用后会在一天中缓慢释放药性,药物起效后也比较缓和。国外的利他林不是缓释片,半衰期短,容易一天内反复多次用药,更易成瘾。”
记者搜索发现,在百度贴吧、微博等社交网站,利他林广告并不少见,平台也未对关键词进行处理。
有卖家以“专注学习的桌子”等标示商品。经询问后,卖家表示出售的是瑞士版利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