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哪些治疗方式?哪种比较可靠?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简称真红,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疾病,平均发病年龄在50-60岁,男性多于女性,起病隐匿,通常在血常规检查时偶然发现,红细胞数及血容量显著增多。
专家提醒,检查发现红细胞,血红蛋白数值异常偏高,医院就诊,治疗,以防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病情进展,发生出血或血栓危及,生命,或者是转化为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
那么,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采取哪些治疗方法呢?
第一:对症处理
静脉放血和骨髓抑制药物对皮肤瘙痒常无效。由于热水洗澡可使之加重,应告诫患者减少洗澡次数或避免用过热的水洗澡。阿司匹林和塞庚定有一定疗效,但抗组胺药物无效。
第二:血栓预防
由于栓塞是PV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因此,确诊患者均应进行血栓预防。首选口服低剂量阿司匹林(mg/d),不能耐受的患者可选用口服潘生丁。
第三:静脉放血
一般来说,开始阶段每2~4d静脉放血~ml,HCT降至正常或稍高于正常值后延长放血间隔时间,维持红细胞数正常(HCT45%)。
hct64%的患者初期放血间隔期应更短,体重低于50kg的患者每次放血量应减少,合并心血管疾患的患者应采用少量多次放血的原则。
静脉放血可使头痛等症状得到改善,但不能降低血小板和白细胞数,对皮肤瘙痒和痛风等症状亦无效。
年龄50岁且无栓塞病史患者可首选此种治疗方法。
红细胞单采术可在短时间内快速降低hct,在必要时可以采用此治疗。反复静脉放血治疗可出现铁缺乏的相关症状和体征,但一般不进行补铁治疗。
第四:降细胞治疗
高危患者应接受降细胞治疗。对静脉放血不能耐受或需频繁放血、有症状或进行性脾脏肿大、有严重的疾病相关症状、PLT1×/L以及进行性白细胞增高亦为降细胞治疗指征。
羟基脲或α干扰素(IFN-α)为任何年龄PV患者降细胞治疗的一线药物。在年轻患者(40岁)中,羟基脲应慎用。年长患者(70岁)可考虑间断口服白消安。
第五:中西医结合治疗
以上治疗方式虽然有很好的控制提升作用但存在疗效局限、病情反复难以治愈的特点,但难免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因此,治疗用药选择需谨慎。目前,在治疗过程中也可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中药调理,从根本上缓解病情,减少副作用,尽早恢复健康。
备注:关于真红增多症数值异常方面还有疑问,可复制添加
有疑问?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