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高血压病例分享
肾性高血压
患儿男,13岁9月,因“发现血压升高半月”入院。
现病史:患儿半月前于家中自测血压时发现血压升高,约/mmhg,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活动受限,未特殊处理。入院前一天患儿出现左侧耳痛,不剧,外耳道无渗血渗液,医院就诊,测血压-/-mmhg,查头颅CT未见异常。今就诊于我院,为进一步治疗,门诊拟“高血压待查”收住我院心内科。病程中患儿神志清,精神可,偶有鼻腔少许出血,无面苍多汗,无双下肢水肿,睡眠及食欲可,两便无殊。
入院查体:T37.0℃,P86次/分,R20次/分,BP/mmhg(血压波动范围-/-mmhg,四肢血压无压差),WT58Kg,神清,精神可,面色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口唇红润,咽不红,扁桃体无肿大,颈软,无抵抗,呼吸平,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啰音,心律齐,心音有力,未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四肢活动可,双下肢无水肿,病理征阴性。
既往史:无殊。母亲有高血压病史,药物控制中。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10.01*10^9/l,Hbg/l,N72.4%,PLT*10^9/l,尿、粪,生化、凝血常规、水电解质、甲状腺功能全套、自身抗体、抗核抗体、BNP均正常。心肌三项:CKMB5.2ng/ml,CTnI30.14ng/ml。胸片未见异常。头颅MRI提示双侧脑室饱满,两侧鼻窦炎。心脏彩超:室间隔及左室后壁稍增厚(室间隔厚度9.5mm,左室后壁9.9mm,EF70%,FS
39%)。腹部B超:左肾体积偏小(左肾约72*41mm,右肾约*42mm)。腹部CT:左肾动脉狭窄,伴周围钙化灶(肾门区),左肾萎缩。肾功能(苏大附二院):左肾萎缩征象伴肾小球滤过功能明显受损,利尿试验阳性结果,右肾肾小球滤过功能正常,利尿试验阳性结果(GFR54.9ml/min,左肾
20.7%,右肾70.3%)。高血压四项:立位及卧位均提示肾素活性较高。
相关科室会诊建议:
泌尿外科会诊:建议行TC99DTPA+利尿试验分析肾功能。
肾内科会诊:建议行肾功能,DSA肾动脉造影,考虑左肾动脉放入支架或左肾动脉外科切除。
放射介入科会诊:行左肾分泌功能检查,患儿左肾动脉弹性小,左肾功能低下,首选外科手术治疗,或者先行左肾DSA检查,观察有无放支架机会。
诊断:肾性高血压
家长想尽可能保全左肾,暂不考虑外科切除术,医院,上海医院考虑先降压,血压平稳后行介入治疗,目前予络活喜降压。
认识小儿高血压:高血压是指全身体循环动脉压升高,是临床常见的全身血管性疾病。小儿高血压(hypertensionofchildhood)是指小儿收缩压和(或)舒张压超过其所在年龄、性别的第95百分位。在第90~95百分位者为正常血压偏高。儿童原发性高血压多见于青少年。小儿高血压的评定,目前尚缺乏统一标准,当前国际上多采用百分位法(此处略去百分位的标准和表格,自觉不够实用)。为便于临床判断应用,通常认为高血压值在新生儿>12.0/8.0kPa(90/60mmHg),学龄儿童>16.0/10.7kPa(/80mmHg)。下肢血压较上肢血压高10~20mmHg。儿童于首次测量时血压常处于紧张状态,影响测值,应在坐位或仰卧位安静状态下测量,最好先休息10min以上再测。
经验总结:儿童以继发性高血压为主,青少年以原发性高血压占多数,儿童一旦测出上肢高血压,又没有病因解释,最好再测下肢血压,若血压差明显,首先考虑大导管动脉炎、主动脉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等心内科疾患。其实儿童高血压大部分是肾性高血压,分为肾实质性和肾血管性,肾实质性高血压最常见,占所有继发高血压80%左右,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溶血尿毒综合征、狼疮肾炎等,肾血管性高血压最常见继发于肾动脉狭窄(如上述病例),可由于先天肾动脉纤维肌性发育异常、脐静脉插管伴随血栓形成等,此外还需与内分泌性(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征、甲亢、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神经性(脑外伤、脑肿瘤、脑积水等均可引起短暂高血压),药物毒物等引起的高血压等相鉴别。
不怕不知道,就怕想不到,临床上见识的多点,误诊的几率就小一点,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儿童高血压诊断思路下次整理好再发。
有新鲜事的朋友们要记得发给我哦,晚安,朋友们。
.10挤压综合征诊治方案的专家共识要闻吉林省将政务公开纳入考核问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