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庆说揭开内分泌肿瘤的神秘面纱内附视

时间:2021-12-22 12:49:52 来源:继发性高血压

白癜风问答 http://pf.39.net/bdfyy/bdfyw/140301/4346595.html

本刊记者/黄薏

受访专家/上海交通大医院内分泌科教授王卫庆

项目介绍

科技进步与人民健康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普项目资助

(项目编号19DZ)

医院的内分泌科,相信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专门诊治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的科室。实际上,除了诊治这两种常见病,内分泌科医生还负责“抓捕”一系列“深藏不露”、十分“狡猾”的内分泌肿瘤。所谓内分泌肿瘤,简单地说,就是发生于内分泌系统的肿瘤。由于人体的内分泌细胞遍布全身,故内分泌肿瘤可以发生于许多器官和组织,病种繁多,临床表现各异,诊治困难,误诊、漏诊率高。

医院内分泌科自20世纪50年代初即率先在国内开展内分泌肿瘤相关研究,曾成功诊治国内第一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为攻克内分泌肿瘤这一临床难题,该科创建了国内首家获得CAP认证的内分泌临床实验室,系统建立了34项诊断新技术,发现了9种致病新基因与分子标记物,实现了内分泌肿瘤的分子分型。

在年国家科技进步奖榜单上,由医院内分泌科王卫庆教授领衔的“内分泌肿瘤发病机制新发现与临床诊治技术的建立和应用”项目荣获二等奖。

项目名称:

内分泌肿瘤发病机制新发现与临床诊治技术的建立和应用

荣获奖项: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免费收看:王卫庆教授说“内分泌肿瘤”

内分泌系统:

“精密、自动化”调控人体激素

内分泌系统是由内分泌腺和分布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信息传递系统。与外分泌腺的分泌物经导管被输送到作用部位不同,内分泌腺所生成的激素直接进入血液或淋巴液,随后作用于全身。

人体有三条重要的内分泌轴,分别是: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调控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调控肾上腺激素的分泌)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控性腺激素的分泌)。下丘脑是人体激素分泌的“司令部”,受控于大脑皮质,主要分泌各种“促激素释放激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等。垂体主要承担“承上启下”的作用,接受下丘脑的“指令”(“承上”)后分泌“促激素”(“启下”),调控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内分泌腺分泌。相应的激素入血,作用于相应的器官或组织。

正常情况下,人体激素的分泌受“负反馈”机制的调控。当某种激素分泌增多时,“负反馈”机制启动,通过内分泌轴反馈至下丘脑,最终抑制该激素的分泌。

内分泌肿瘤:

症状“千变万化”,病情“扑朔迷离”

与其他肿瘤不同,内分泌肿瘤既有肿瘤学特点,又有“内分泌”特性。根据其肿瘤学特点,内分泌肿瘤可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以良性居多。根据其有无内分泌功能,可分为功能性和无功能性两种。功能性内分泌肿瘤是指肿瘤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患者可有激素分泌过多、功能亢进的相应表现;非功能性内分泌肿瘤是指肿瘤不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患者没有激素分泌过多的表现,甚至可因肿瘤压迫、损伤周围正常细胞而出现激素分泌减少、功能减退的表现。

内分泌肿瘤的来源十分广泛,不仅可发生于常见的内分泌腺(如垂体、甲状腺和肾上腺等)、某些腺体的内分泌小岛(如胰腺的胰岛),也可发生于外分泌腺的内分泌细胞(如胃肠道黏膜的内分泌细胞等),还有较为少见的异位内分泌肿瘤。同时,由于部分内分泌肿瘤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有的内分泌肿瘤甚至可以分泌多种激素,从而导致患者的症状“千变万化”,极具“迷惑性”,医生往往需要具有超强的“侦查”能力,方能“拨开迷雾”,揪出“真凶”。

技术创新,

精准“抓捕”内分泌肿瘤

正常情况下,人体激素的分泌在内分泌系统的“精密调控”下“按需供给”。若内分泌系统出了问题,比如发生了肿瘤等,激素释放的量和节律就会发生变化。

王卫庆教授介绍:

过去,由于传统激素检测方法、影像学定位与病理形态学分析价值有限,故内分泌肿瘤的早期诊断十分困难,很多患者因为得不到及时诊治而致残,甚至致死。为了找到精准评估激素分泌功能的方法,我们进行了12年的潜心研究,最终建立了22项激素动态测定技术和3项分段采血激素测定技术,实现了对激素分泌功能的精准评估和内分泌肿瘤的精确定位。

01

“搜寻”原醛症病因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是一种因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醛固酮导致的疾病,以高血压伴低血钾为主要表现。在原醛症患者中,60%~70%为双侧肾上腺皮质增生,30%为肾上腺腺瘤(醛固酮瘤)。前者以药物治疗为主,后者首选手术治疗。然而,要明确区分原醛症到底是“增生”还是“腺瘤”并不容易,影像学检查和传统激素激发试验的诊断准确率仅为70%左右。

医院内分泌科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展双侧肾上腺静脉插管采血(AVS)测定醛固酮含量,并与血醛固酮含量做对比。如果单侧肾上腺静脉醛固酮水平明显升高,则为“腺瘤”;如果双侧肾上腺静脉醛固酮水平均明显升高,则为“增生”。经多年临床验证,该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均很高,可有效区分原醛症的类型,使部分原醛症患者免于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02

“抓捕”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是另一种以高血压为主要症状的内分泌肿瘤。与原醛症导致的血压“温和升高”不同,嗜铬细胞瘤患者主要表现为血压急剧升高,可达~/~毫米汞柱,严重者可发生急性左心衰、脑血管意外,甚至死亡。

为提高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医院内分泌科率先建立了血尿间羟肾上腺素检测方法,使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准确率从48%提高至92%。

03

寻找库欣综合征“元凶”

库欣综合征(又称皮质醇增多症)是一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过多导致的疾病,典型表现为向心性肥胖、高血压、糖代谢异常、低钾血症和骨质疏松等。

为准确判断库欣综合征到底是由“垂体”病变导致,还是由垂体以外的隐匿性肿瘤引起,王卫庆教授团队首创“泌乳素校正改良双侧岩下窦静脉采血”,使库欣综合征病因诊断准确率提高。

内分泌肿瘤非“罕见病”,

高血压背后可能藏“真凶”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内分泌肿瘤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疾病。然而,医院的研究发现,在中国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中,原醛症的患病率为7.1%。以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约3亿人估算,原醛症患者数量以百万计,并非人们印象中的“少见病”,而是常见病。

王卫庆教授介绍: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约占90%,原因不明,无法治愈,患者需要终身服用降压药;后者约占10%,有明确病因,当病因被有效控制或去除后,作为继发症状的高血压可被治愈或明显缓解。很多内分泌肿瘤(如原醛症、嗜铬细胞瘤等)都会导致血压升高,且这些患者的高血压往往比较顽固,常规降压治疗效果不佳。不过,如果能发现并消灭隐藏在高血压背后的‘真凶’,这些患者的高血压又是可以被治愈的,不需要终身服药。

高血压患者,尤其是年轻人,当初次发现血压升高后,医院就诊,必要时进行相应检查,尤其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可能,以免延误治疗。

发现新致病基因和分子标志物,

将内分泌肿瘤防治关口前移

在恶性内分泌肿瘤患者中,不乏“基因突变”者。为使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更加有的放矢,同时将此类患者的防治关口前移,王卫庆教授团队通过建立内分泌肿瘤致病基因检测平台,发现了9种与内分泌肿瘤相关的新致病基因与分子标志物。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是一种因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性疾病,患者往往存在2个或2个以上的内分泌腺体病变。

王卫庆教授团队通过开展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致病基因检测,使该病的误诊率、死亡率与复发率下降约50%,肿瘤预测率达75.8%。由于许多内分泌肿瘤单从组织形态上看无法区分良恶性,故长期以来,诊断恶性内分泌肿瘤的“金标准”是有转移或广泛浸润周围器官组织。王卫庆教授团队通过研究发现,ERBB2(酪氨酸激酶受体2)在恶性内分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良性肿瘤,通过对病理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判断内分泌肿瘤的性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王卫庆教授团队经过三年多的研究发现,高达24.3%的甲状腺良性结节具有ZNF、SPOP和EZH2等基因突变,而甲状腺癌却完全没有这样的突变;相反,80%的甲状腺癌存在BRAF基因突变,而良性结节没有BRAF突变。也就是说,良性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在遗传进化过程中是完全不同的。甲状腺癌更倾向于从正常甲状腺直接发展而来,而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先变成良性结节,再进一步演变成甲状腺癌。

随着健康体检的普及,被查出甲状腺结节的患者越来越多。很多人担心甲状腺结节会恶变,干脆选择“一切了之”。殊不知,甲状腺虽然“个头小”,但作用却很大,堪称人体的“发动机”,在维持人体代谢平衡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际上,甲状腺癌“天生就是癌”,并不是由良性结节转变而来的。如果确定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就不用担心其会恶变,只要适度随访观察即可,不必急于做手术。

科研成果转化,

造福千万患者

在进行内分泌肿瘤相关基础研究的同时,王卫庆教授团队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noojm.com/hbwh/13355.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