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nbsp名词解释之机制

时间:2017-2-16 14:49:34 来源:继发性高血压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1.抗原提呈细胞(APC):是指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主要包括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等。

2.专职性APC:是指能表达MHC-Ⅱ类分子的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具有强大的摄取、加工和提呈抗原的能力。

3.抗原提呈:在APC与T细胞接触的过程中表达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复合物被T细胞所识别,从而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胞的过程。

4.抗原加工或抗原处理:将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降解、加工处理成一定大小的多肽片段,使之适合于MHC分子结合,然后以抗原肽-MHC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与APC中。

第十二章: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1.T细胞突触:即免疫突触,指T细胞与APC识别结合过程中,两种细胞的多种跨膜分子聚集在一定部位,靠扰成簇,所形成的细胞结合部位。

2.T细胞无能:T细胞缺乏共刺激信号,抗原识别的第一信号不能有效激活特异性T细胞,反而是T细胞凋亡。

3.T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TCR要借助于CD3等分子的辅助,将抗原刺激的信号传递至细胞内部,使转录因子活化,转位到核内,活化相关基因的过程。

4.协同刺激信号:免疫活化细胞活化需要双信号刺激,第一信号由APC表面抗原肽-MHC复合物与淋巴细胞表面抗原识别受体结合相互作用产生;第二信号即协同刺激信号,由APC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和淋巴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受体结合、相互作用产生。

第十三章: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1.免疫应答(Immuneresponse):机体接受抗原性物质刺激后,体内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和产生效应的过程称为免疫应答。

2.体液免疫应答:成熟B细胞遭遇特异性抗原刺激后会活化、增殖,并最终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存在于体液中,发挥重要的免疫效应作用,此过程称为特异性体液免疫。

3.串珠样小体: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C3d与CD21分子结合,附着在FDC树突上,或结合于FDC树突上的Fc受体,聚集在一起,呈串珠状,称为串珠样小体(iccosome)

4.抗体亲和力成熟:当大量抗原被清除,或再次免疫应答出现少量抗原时,该抗原会优先结合亲和力较高的BCR,仅使相应B细胞发生克隆扩增,最终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

5.体细胞高频突变:在生发中心中,生发中心母细胞的轻链和重链V基因可发生高频率的点突变,称为体细胞高频突变。

6.类别转换(Classswitching):可变区相同而Ig类别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Ig的类别转换。

7.初次应答(primaryresponse):机体初次接受适量抗原免疫后,需经一定潜伏期才能在血清中出现抗体。该种抗体含量低,持续时间短,该抗体以IgM分子为主,为低亲和力抗体。

8.再次应答(secondaryresponse):机体经初次免疫应答后,在抗体下降期再用相同抗原进行免疫,则抗体产生的潜伏期明显缩短,抗体含量大幅度上升,维持时间长久,以IgG为主,为高亲和力抗体。这种现象称再次应答或回忆应答。

第十四章: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1.固有免疫:亦称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在个体出生时即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模式识别受体(PRR):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表面或胞内器室膜上能够识别病原体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主要包括甘露糖受体、清道夫受体、Toll样受体。

3.病原相关模式分子(PAMP):即PRR识别结合的配体,是病原体及其产物所共有的、某些高度保守的特定分子结构。

4.自然杀伤细胞(NK):又称大颗粒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CD56和CD16是其具有鉴别意义的表面标志,无需抗原致敏即可直接杀伤某些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5.NKT细胞:是指能够组成性表达NK细胞表面的CD56和TCR-CD3复合物受体的T细胞。

6.防御素:是一组耐受蛋白酶、富含精氨酸的小分子多肽,对细菌、真菌和某些有包膜病毒具有直接杀伤作用。

第十五章:免疫耐受

1.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tolerance):指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某种抗原作用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即对特异应答的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也不能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及其抗体,从而不能执行正常免疫应答的状态。

第十六章:免疫调节

1.免疫调节:是指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系统内部各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通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使机体对抗原刺激产生最合适反应的复杂生理过程。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1.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又称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变应原(allergens):是指能够选择性激活CD4+Th2细胞和B细胞,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的免疫应答,引起速发型变态反应的抗原物质。

3.Arthus反应:用马血清经皮下反复免疫家兔数周后,当再次注射马血清时,可在注射局部出现红肿、出血和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这种现象称为Arthus反应,属于Ⅲ型超敏反应。

4.血清病:是一种由循环免疫复合物引起的全身性超敏反应,一般发生与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血清后1~2周,以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和一次性蛋白尿等临床特征,病程短,有自限性。

第十八章:自身免疫性疾病

1.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产生自身抗体或(和)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现象。

2.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是人体对自身细胞或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而导致的疾病。

3.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患者的病变常局限于某一特定器官,由针对器官特异性抗原的免疫应答引起。

4.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又称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病变可见于多种器官和结缔组织。

5.免疫忽视:是指免疫系统对低水平抗原或低亲和力不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

6.表位扩展(ES):免疫系统针对一个优势表位发生免疫应答后,对隐蔽表位相继发生免疫应答的现象。

第十九章: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IDD):是免疫系统先天发育不全或后天损害而使免疫细胞的发育、增殖、分化和代谢异常并导致免疫功能不全所出现的临床综合症。

2.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D):由于免疫系统遗传基因异常或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障碍而导致免疫功能不全引起的疾病。

3.获得性免疫缺陷病(AIDD):是后天因素造成的、继发于某些疾病或使用药物后产生的免疫缺陷性疾病。

第二十章:肿瘤免疫

1.肿瘤抗原:是指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及过度表达的抗原的总称。

2.肿瘤特异性抗原(TSA):是指肿瘤细胞特有的或只存在于某些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的新抗原。

3.肿瘤相关抗原(TAA):是指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组织均可表达的抗原,只是其含量在细胞癌变时明显增高。

4.胚胎抗原:是在胚胎分化发育阶段由胚胎组织产生的正常成分,在胚胎后期减少,出生后逐渐消失。但当细胞癌变时,此类抗原可重新合成。

5.抗原调变:是指由于宿主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致使其表面抗原表位减少或丢失,从而避免杀伤的现象。

第二十一章:移植免疫

1.移植:指应用异体或自体正常细胞、组织、器官置换病变的或功能缺损的细胞、组织、器官,以维持和重建机体生理功能。

2.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是由移植物中同种异型反应性淋巴细胞识别宿主同种异型组织抗原而发生的一种排斥反应。

3.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VGR):是宿主的免疫系统对移植物发生的一种排斥反应,可分为三种类型:超急排斥、急性排斥、慢性排斥。

第二十三章:免疫学防治

1.人工主动免疫:用疫苗或肿瘤特异性抗原、肿瘤相关抗原接种机体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从而预防感染的措施。

2.人工被动免疫:是给人体注射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因子等制剂,以治疗或紧急预防感染的措施。









































北京有什么地方治疗好白癜风
北京哪里治白癜风有口碑

转载请注明:http://www.noojm.com/hbwh/6188.html
热点排行
日常生活中引起高血压

当人们出现高血压的时候,身体就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特别是容易出现各种心脑……【查看详情】

精彩推荐
日常生活中引起高血压

当人们出现高血压的时候,身体就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特别是容易……【查看详情】

相关导读
日常生活中引起高血压

当人们出现高血压的时候,身体就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特别是容易……【查看详情】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