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孢子菌病,亦称圣华金谷热(SanJoaquinValleyfever),是一种全身感染性疾病。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发布了球孢子菌病治疗指南,旨在改善球孢子菌病的管理工作。相关内容于年7月发表在ClinInfectDis杂志上。
在该指南中,证据质量分为高、中、低、非常低四级,推荐强度分为强、弱两级。主要内容如下。
不伴明显免疫抑制病时球孢子菌病的管理建议
问题:对于新诊断的单纯性球孢子菌肺炎患者,应启动抗真菌药物治疗吗?
建议1:对于诊断前有轻度症状或非虚弱症状的患者,或诊断前病情已获基本改善的患者,建议予患者教育、密切观察和支持治疗(如物理治疗)(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
建议2:对于诊断时发现伴有明显弱症(debilitatingillness)的患者,应启动抗真菌治疗(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
。
建议3:对于诊断时发现有广泛肺受累、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或者因年龄或共存病而身体虚弱的患者,建议启动抗真菌治疗。一些专家亦将非洲或菲律宾血统作为治疗指征(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
建议4:对非妊娠成人患者启动抗真菌治疗时,应予口服唑类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每日剂量≥mg(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
问题:对于新诊断的单纯性球孢子菌肺炎患者,应将健康教育和物理修复纳入管理计划中吗?
建议5:对于单纯性肺球孢子菌病患者,管理计划中应纳入医疗随访、健康教育和物理修复(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
问题:对于原发性肺球孢子菌病伴无症状肺结节、不伴明显免疫抑制病的患者,首选方案是口服唑类抗真菌治疗,还是予以观察(不予抗真菌治疗)?
建议6:一旦确认肺结节归因于球孢子菌病,建议不予抗真菌治疗(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非常低)。
问题:对于肺部有无症状性空洞、无免疫抑制病的患者,应予抗真菌药物治疗吗?
建议7:对于肺部有无症状性空洞的患者,反对予抗真菌药物治疗(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
问题:对于肺部有症状性空洞的慢性球孢子菌肺炎患者,应予口服唑类药物(如氟康唑)或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
建议8:对于肺部有症状性空洞的慢性球孢子菌肺炎患者,建议予口服药物治疗,如氟康唑或伊曲康唑(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中)。
问题:对于肺部有症状性空洞的球孢子菌肺炎患者,应手术切除感染灶吗?
建议9:在予抗真菌治疗后,肺部空洞仍有症状的患者,推荐手术切除感染灶。当肺部空洞已存在2年以上时,如果抗真菌治疗停止后症状复发,推荐考虑手术治疗(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非常低)。
问题:对肺部有空洞的球孢子菌肺炎患者行手术治疗时,应行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或开胸手术吗?
建议10:对肺部有空洞的球孢子菌肺炎患者行手术治疗时,如果外科医师有丰富的VATS经验,推荐尝试VATS(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
问题:对于肺部空洞破裂的患者,应置胸管或行手术切除空洞吗?
建议11:对于肺部空洞破裂的患者,如果可以,应尽快行皮质剥除术和空洞切除术(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非常低)。如果胸膜腔大面积感染,予皮质剥除术结合长期胸管引流可能更合适(推荐强度:弱;证据质量:非常低)。
问题:对于肺部空洞破裂的患者,应首选口服唑类或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作为抗真菌治疗方法吗?
建议12:对于肺部空洞破裂的患者,推荐口服唑类治疗。对于不能耐受口服唑类治疗的患者,或者需经≥2次的手术方能控制病情的患者,推荐予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非常低)。
问题:肺外软组织球孢子菌病不伴有骨骼感染是抗真菌治疗的指征吗?
建议13:对于肺外软组织球孢子菌病患者,推荐行抗真菌治疗(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中)。
建议14:对于肺外软组织球孢子菌病患者,推荐将口服唑类,尤其是氟康唑或伊曲康唑作为一线治疗药物(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中)。
建议15:如果口服唑类治疗失败,建议予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尤其对于球孢子菌滑膜炎患者(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中)。
问题:对于骨骼和(或)关节球孢子菌病患者,首选治疗方案是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还是口服唑类?
建议16:对于骨骼和关节球孢子菌病患者,推荐口服唑类治疗,除非患者罹患致急性脊髓损伤的广泛或危及肢体的骨骼或脊椎疾病(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
建议17:对于严重的骨骼疾病,推荐初始予两性霉素B治疗,最终改为唑类长期治疗(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
问题:对于脊椎球孢子菌病患者,应行手术切除病变吗?
建议18:对于脊椎球孢子菌病患者,推荐行外科会诊,以协助评估手术干预需要(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
建议19:对于骨骼病变致脊柱不稳定、脊髓或神经根压迫、或者明显游离型锥旁脓肿的患者,推荐抗真菌治疗+手术干预(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
建议20:在内科治疗期间,推荐行周期性外科会诊(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
问题:对于新诊断的球孢子菌感染患者,应行腰椎穿刺吗?
建议21:对于新诊断的球孢子菌感染患者,仅在其存在不寻常、恶化或持续性头痛,伴精神状态改变、不明原因的恶心或呕吐、或者中枢神经系统(CNS)影像学检查示新的神经病学表现时,推荐行腰椎穿刺和脑脊液分析(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中)。
问题:对于新诊断的球孢子菌性脑膜炎(CM)患者,主要疗法是什么?
建议22:对于大多数肾功能正常的CM患者,推荐予每天口服~mg氟康唑作为初始治疗(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中)。对于不伴实质性肾功能损伤的成人患者,每日mg的剂量无治疗作用。一些专家偏好使用依曲康唑(每日mg,分2~4次服用),但这需要密切监测以确保充分吸收,且依曲康唑的药物间相互作用多于氟康唑。
问题:经初始治疗CM改善或无症状后,可停止治疗吗?
建议23:对于CM,推荐予唑类终身治疗(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中)。
问题:如果CM患者对初始抗真菌治疗无满意反应,应如何改进治疗方案?
建议24:如果氟康唑初始治疗失败,首选增加剂量(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中)。备选方案:改用另一种口服唑类,或启动硬膜内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
问题:在进展为脑积水的患者中,哪一类患者应转诊接受神经外科手术,以降低颅内压(ICP)?
建议25:若诊断时发现ICP升高,推荐初始管理时予内科治疗和反复腰椎穿刺(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
建议26:若不置永久分流器,大多数ICP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故推荐行早期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和神经外科咨询(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中)。
问题:对于已置入脑室腹膜分流器的CM患者,若其发生分流障碍或重叠感染,应行一期或二期外科修补术吗?
建议27:对于存在脑室腹膜分流障碍的患者,推荐行一期外科修补术(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当进展为分流器细菌感染或其他二重感染时,推荐移除感染分流器,随后置入新的分流器,进行第二阶段引流(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
问题:最初有治疗反应的CM患者发生急性或慢性神经系统改变时,应行哪些评估检查以改进治疗方案?
建议28:推荐行脑部和脊髓(如可行)MRI复查以及脊液分析(通过腰椎或脑池抽吸获得脑脊液)(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
特殊高危人群的球孢子菌病管理建议
问题:对于异体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或者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当其罹患活动性球孢子菌病时,应首选予口服唑类,还是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作为初始治疗?
建议29:对于异体或自体HSCT或者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当其罹患急性或慢性肺球孢子菌病,但临床病情稳定、肾功能正常时,推荐初始治疗时根据肾功能予mg/d或等效剂量的氟康唑(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
建议30:对于非常严重和(或)进展迅速的急性肺或播散性球孢子菌病患者,推荐予两性霉素B,患者病情稳定后,改用氟康唑(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
建议31:对于异体或自体HSCT或者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当其罹患肺外球孢子菌病时,推荐予与非移植受者相同的治疗方案(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非常低)。
问题:对于这类患者,应改进治疗或继续原有治疗吗?
建议32:对于异体HSCT或者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当其罹患严重或进展迅速的肺外球孢子菌病时,推荐减少免疫抑制治疗(在保证无移植物抗宿主病或器官排斥风险的情况下),直至感染病情开始改善(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非常低)。
问题:对于HSCT或者实体器官移植受者,当其罹患活动性肺外球孢子菌病时,初始治疗后应改进抗真菌治疗吗?
建议33:对于活动性肺外球孢子菌病患者,予初始治疗后,推荐继续行抑制治疗,以防止感染复发(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非常低)。
问题:对于应用生物反应调节剂的受者,当其罹患活动性球孢子菌病时,首选治疗方案是口服唑类,还是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
建议34:对于应用生物反应调节剂的受者,当其罹患活动性球孢子菌病时,推荐口服唑类治疗,但球孢子菌病严重(涉及肺炎切片、软组织播散、骨骼播散和脑膜炎)时,推荐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
问题:对于罹患球孢子菌病的孕妇及其新生儿,首选管理方法是什么?
建议35:对于妊娠期的症状性球孢子菌病,应立即考虑开始抗真菌治疗(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中)。对于初期非脑膜炎性球孢子菌感染孕妇,应根据胎儿成熟度进行管理。
建议36:对于妊娠前期罹患初期非脑膜炎性球孢子菌感染的孕妇,推荐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中)。其他治疗选择:不予治疗(推荐强度:弱;证据质量:低),或向孕妇宣教潜在致畸性后予唑类抗真菌治疗(推荐强度:弱;证据质量:低)。在妊娠前期后,考虑唑类抗真菌治疗,如氟康唑或伊曲康唑(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最后还可以选择整个妊娠期予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推荐强度:弱;证据质量:中)。
建议37:对于妊娠前期进展为CM的孕妇,推荐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中)。妊娠前期后,若疾病获得诊断,可予唑类抗真菌治疗,如氟康唑或伊曲康唑(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
建议38:对于有球孢子菌病史的女性,若其目前未处于治疗中,则再激活球孢子菌病的风险低,不推荐予抗真菌治疗(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中)。对于这类女性,在其妊娠期应进行密切随访,包括初次随访时行血清球孢子菌检查,以后每6~12周行一次检查(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中)。
建议39:经抗真菌治疗非脑膜炎性球孢子菌感染获得缓解后,若患者怀孕,则可停止唑类抗真菌治疗,每4~6周予临床和血清学监测,评估再激活可能(推荐强度:弱;证据质量:低)。替代方案:尤其未明确球孢子菌感染获得缓解时,在妊娠前期,停止唑类抗真菌治疗,开始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在妊娠前期后,改予唑类抗真菌治疗(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
建议40:对CM行唑类抗真菌治疗期间,若患者怀孕,在妊娠前期应停止唑类抗真菌治疗,以避免致畸风险(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中)。在此期间,第一种方法:开始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尤其有脑膜炎体征和症状时(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中)。在妊娠中期,可重新开始唑类抗真菌治疗(推荐强度:弱;证据质量:低),或整个妊娠期予静脉注射两性霉素B治疗(推荐强度:弱;证据质量:低)。第二种方法:向孕妇宣教利弊、并获得其同意后,整个妊娠期予唑类抗真菌治疗(推荐强度:弱;证据质量:低)。第三种方法:对于罹患CM的孕妇,停止唑类抗真菌治疗,在妊娠前期进行密切监测,在妊娠中期或妊娠后期重新开始唑类抗真菌治疗(推荐强度:弱;证据质量:非常低)。因为存在复发风险,一些专家不推荐第三种方法。
建议41:对于存在发热性肺部疾病的孕妇,若其在球孢子菌病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过,应进行活动性球孢子菌病评估,包括行胸部X线摄影检查、球孢子菌血清学检查和培养(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中)。
建议42:在新生儿出生后第一个3个月内,反对行球孢子菌血清学检查。在新生儿出生后第1年内,对于阳性检查结果,应慎重对待(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中)。
建议43:对于球孢子菌病疑似患儿(婴幼儿),推荐经验治疗,即予氟康唑6~12mg?kg-1?d-1,直至排除球孢子菌病可能(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
建议44:若母亲接受唑类(除外氟康唑)抗真菌治疗,不推荐进行母乳喂养(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中)。
问题:对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若其罹患球孢子菌病,最好的管理方法是什么?
建议45:对于生活在球孢子菌病流行地区的HIV感染者,不推荐予抗真菌治疗以预防球孢子菌病(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中)。
建议46:对于HIV感染者,若存在球孢子菌病临床证据,且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μL,推荐予抗真菌治疗(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中)。
建议47:若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μL情况持续,应继续予抗真菌治疗(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
建议48:对于HIV感染者,若其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μL,球孢子菌病的临床管理(包括在适当情况下停止抗真菌治疗)与非HIV感染者一致(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中)。
建议49:对于球孢子菌病流行地区内的患者,应每年行血清学筛查和胸部X线摄影检查(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
建议50:对于球孢子菌病流行地区外的患者,不推荐行血清学筛查(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中)。
建议51:尽管缺乏数据,对于HIV感染儿童患者,若其罹患球孢子菌病,管理方式与成人患者相似(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非常低)。
建议52:由于担心球孢子菌病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不应延误有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的启动(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
特殊高危人群的球孢子菌病预防建议
问题:对于器官移植受者,在其不存在活动性球孢子菌病的情况下,一级预防策略为观察,还是口服唑类?
建议53:对于生活在球孢子菌病流行地区的器官移植受者,在其不存在活动性球孢子菌病的情况下,推荐予口服唑类(如氟康唑mg),治疗时间为6~12个月(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低)。
问题:对于应用生物反应调节剂的受者,在其不存在活动性球孢子菌病的情况下,一级预防策略为观察,还是抗真菌治疗?
建议54:对于球孢子菌病流行地区内的患者,推荐在启动生物反应调节治疗前行球孢子菌血清筛查,并常规行临床随访,以发现新的体征和症状(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非常低)。对于应用生物反应调节剂的无症状患者,不推荐行常规血清学检查或预防性抗真菌治疗(推荐强度:强;证据质量:非常低)。
总结
该指南覆盖不伴明显免疫抑制病时球孢子菌病的管理建议,特殊高危人群的球孢子菌病管理建议,以及特殊高危人群的球孢子菌病预防建议。
(《大查房》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其他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北京看白癜风疗效好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