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名医热线胃炎到胃癌有四步,食道癌是

时间:2017-6-8 19:17:47 来源:继发性高血压

10月27日下午,本报第46期“贵州名医热线”迎来贵阳中医二附院消化科主任赵琦。赵琦教授,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西医结合消化学会贵州分会副主任委员,贵州省消化学会贵州分会常委。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对便秘、腹泻、消化道肿瘤、消化道癌前病变有较多心得,对内镜检查及内镜下治疗经验丰富。

1

最近研究表明它并非“一无是处”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仅有不到1%变胃癌药

在消化科门诊,很多胃炎患者惶恐地询问“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会不会发展到胃癌?”、“到底多久可以引起癌变?”、“癌变率有多高?”赵琦主任说,这个问题就像乙肝病毒感染多久可能引起原发性肝癌一样不好回答。但癌变率即便不高,对每一个感染者来说却被认为是完全有可能的。对胃癌的担心,导致他们出现抑郁、焦虑。“从这个层面来讲,心理障碍的危害要大于幽门螺旋杆菌的危害,”赵主任说。

赵琦主任介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幽门螺旋杆菌是世界上人群感染率最高的细菌之一,我国感染率约60%。它定植于人类胃黏膜,是人类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世界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实验和人群干预研究均显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之间存在明确的相关性;世界卫生组织将幽门螺旋杆菌列为胃癌的第I类致癌原,但这并不是说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就一定会得胃癌。“根据调查研究,胃癌的发生与遗传、饮食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以及病菌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只是其中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而且感染者中最终仅有不到1%发生胃癌。”

当你被检查出携带幽门螺旋杆菌,但又没有伴有其他症状时,会得到医生“可杀可不杀”的答案。赵琦主任解释,最新研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也并非“一无是处”,“有研究发现,携带幽门螺旋杆菌的儿童更不容易患上过敏,且可能降低哮喘湿疹、皮炎的发生率。

也有研究显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人更不容易患上食管腺癌和炎症性肠病;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能增加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且炎症性肠病有显著增加;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增加了肠道菌群失调的风险。”

不过赵琦主任强调,四种人群被查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时,必须进行根除治疗:1、患有消化性溃疡的人群;2、慢性胃炎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3、胃癌术后的人群及一起居住的家属;4、患有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患者。

2

食道癌不易发现

常吃火锅小心“烫”出病

热线当日,第一个打进电话的是一位食道癌患者的家属,魏女士介绍说,弟弟今年初因吞咽困难而就医,被查出患了食道癌,在做了42次放化疗后病情依然没有好转,9月底再次检查时发现食道已经穿了一个洞,吃进去的食物都漏到了胸腔……魏女士希望能得到赵琦主任的帮助。

赵主任告诉记者,大家对食管癌的了解,可能比不上肺癌、胃癌等,其实,食管癌是全球八大常见癌症之一,“它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病从口入’的癌症,其常见风险因素,都和饮食有关。西南地区的食道癌发病率较高,这有可能和常吃火锅、辛辣食物有关系。”赵主任介绍说,食道癌的发生可能和常吃烫食、腌熏烤食品、过量饮酒以及进食太快有关。“食管黏膜正常耐受温度为40℃-50℃,如果超过65℃危害更大,可能造成损伤、溃烂等问题。虽然黏膜有自我修复功能,但反复刺激会造成长期损伤,进而可能诱发癌症;而腌制会使食品中的亚硝酸盐明显增高,常吃烧烤、熏制食品、油炸食品也会伤害食管;吃太快会使食物不能进行充分咀嚼,颗粒粗糙的食品容易损伤食管黏膜上皮,引发急性炎症,久而久之,可能转变为慢性炎症,增加食道癌风险。”

赵琦主任提醒,食道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被大家所忽视,或是认为得了胃病。出现以下症状时不要忽视:

1、吃饭容易噎着:吞咽食物有迟缓、滞留或轻微哽咽感,可自行消失,一段时间后会再出现,这是食道癌初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食道癌引起的吞咽困难,会不断加重。同时伴随哽噎症状的是呕吐,这其实是唾液和食管分泌物因受阻不能入胃而反流。

2、咽部异物感:感觉咽部有异物,咽不下也吐不出;食物通过食管时,有异物感或摩擦感。

3、胸部不适:胸骨后胀闷或轻微疼痛,呈现间歇性或快速进食时症状加重。有时吞咽食物时,在某一部位会有停滞或轻度梗阻感。

4、烧心:烧心可能是胃食管反流引起,胃酸和胆汁长期对食管的刺激,会引起食管的慢性炎症,炎症是引起癌症的重要原因,炎症的反复侵袭刺激会造成细胞的改变——不典型增生,久而久之,癌症发生了。

3

从胃炎到胃癌到底有多远?

不会“一跃”而成,但要引起重视

热线当日,除了一位读者咨询食管癌方面的问题,其余打进电话和赵主任交流的均是胃病患者。浅表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胃溃疡患了这些疾病的患者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离胃癌还有多远?”

赵琦主任介绍说,胃癌并不是由正常细胞“一跃”变成癌细胞的,从最开始为胃炎到最后发展成为胃癌,是一步一步的过程:慢性浅表性胃炎(或是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个很普遍的“胃病”,只要接受胃镜检查,大部分的患者都会得到这么一个最轻级别的诊断。从名称上大家就能理解,慢性浅表性胃炎就是胃黏膜出现了慢性浅表性炎症,而有的患者也仅仅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或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慢性浅表性胃炎距离胃癌还很远。

胃黏膜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老,据“年全国横断面调查”慢性胃炎中有23.2%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普罗大众一听到这个进展,便会和胃癌联系起来。实际上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会都变成胃癌,癌变几率比正常人更高一点。赵琦主任举例说,曾有病人患慢性萎缩性胃炎几十年,一直未变成胃癌,“如果治疗得当,采取的保护措施好,大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是不会癌变的。”

胃黏膜不能及时修复而被肠上皮细胞所代替时便导致了“肠上皮化生”,也就是说胃里长出了本该在肠道才有的细胞,于是正常胃黏膜的分泌功能变成了肠道的吸收功能。由于胃黏膜对所吸收的东西无法解毒,天长日久,胃局部便形成了致癌物质,因此“肠上皮化生”又被称为“癌前病变”。不过,赵琦主任强调,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一样,并不是所有的“肠上皮化生”都会发展到胃癌这一步,只要患者引起重视,及时治疗,仍然可以平安的度过此生。

赵琦主任总结说,有胃病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得胃癌,但需要引起重视,长期、严重的慢性胃炎,如出现萎缩性改变、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的人,必须严密观察。生活中,及时告别不良习惯,戒烟限酒,少吃油炸、高盐食物等。此外,每年定期要看消化专科医生,他们将视你的具体情况,给出做胃镜、用药等具体建议。









































白癜风怎么看好
在北京线咨询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noojm.com/hbwh/7324.html
热点排行
日常生活中引起高血压

当人们出现高血压的时候,身体就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特别是容易出现各种心脑……【查看详情】

精彩推荐
日常生活中引起高血压

当人们出现高血压的时候,身体就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特别是容易……【查看详情】

相关导读
日常生活中引起高血压

当人们出现高血压的时候,身体就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特别是容易……【查看详情】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