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患者认为“足癣不算个病”,发现问题后随意抹药,却又不能掌握正确的方法,从而导致疾病迁延不愈或反复复发。甚至有患者误解为足癣是体内毒素排出的出口,于是诞生了“足癣治好了会生大病”的奇谈怪论,而任其存在和发展。
事实上,部分不规范治疗病例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了解足癣诱因,尽量避免可控因素
足癣是发生于趾缝、足掌及足跟的皮肤真菌感染,具有反复发作的特征,夏秋季严重。患者以青壮年男性多见,儿童和老年人较少。
足癣发病与运动明显相关,足部出汗,蒸发不畅,局部形成温暖、潮湿的环境易于真菌繁殖,而不经常洗脚换袜、使用公用生活用具(脚盆、拖鞋等)是导致足癣的重要因素,游泳池、浴室等公共场所是交叉传染的常见场所。
足癣可发生继发感染,应积极治疗足癣若发生继发感染则可发展为脓疱,甚至溃破形成溃疡,严重者可迅速扩展至足底和足背,引起急性淋巴管炎、急性淋巴结炎或丹毒等。
患者可有发热、不适等全身症状,或局部红肿热痛,造成行走不便,丹毒反复发作者还可引发象皮肿(由于淋巴液淤积的长期刺激,致使皮肤和皮下组织增生,皮皱加深,皮肤增厚变硬粗糙,并可有棘刺和疣状突起,外观似大象皮肤,故名象皮肿)。
此外,足癣也是自身体股癣、手癣及甲癣的传染源,故无论轻重,都应积极治疗。
足癣临床表现多样,以鳞屑角化型多见
根据临床表现,足癣可分为水疱型、糜烂型和鳞屑角化型。
①水疱型:常见于跖侧或足趾间,呈群集或散在的丘泡疹或小水疱,疱壁厚,不易破裂,疱液浅黄而澄清,基底呈蜂窝状,小水疱可融合为大水疱。伴有瘙痒。
②糜烂型:好发于趾间,尤其是3、4及4、5趾间多发,角质层增厚,湿润并浸渍而发白、松软,剥除表皮显鲜红糜烂面,有少量渗液,有臭味,易皲裂。
③鳞屑角化型:此型又称干性足癣。好发于足跖部及足侧面。最后可至整个足底,尤其是足跟部覆以坚硬而黏着的厚片状鳞屑,常累及双侧,可有瘙痒或无症状。冬季有些患者在足跟、足两侧、小趾或趾缝间可发生皲裂,疼痛难忍,妨碍行走。本型顽固,治疗难度大。
诊断提示
足癣病程较长,皮损形态多样,但常以一种形态为主、同时伴有其他形态的损害,或从一种临床类型迅速转变为另一种类型。有时难以明确划分,故在诊断和治疗时须充分考虑和兼顾这些特点。
趾间或足底有水疱、脓疱、脱屑、浸渍、糜烂、角化增厚或皲裂,都要怀疑足癣可能,若真菌检查阳性即可确诊。
根据皮肤损害类型采用不同药物治疗
局部治疗
①水疱型足癣:若仅有丘疹、水疱和鳞屑,可局部外用复方苯甲酸酊、咪康唑、酮康唑或特比萘芬软膏等。
②若有糜烂但渗液不多,应先使用粉剂,待创面干燥后再外用上述软膏。若有大量渗液,应先用0.5%新霉素液和3%硼酸液湿敷,待渗液消失,创面干燥后再治疗足癣。
③鳞屑角化型足癣患者同样可以使用上述外用软膏治疗,有皲裂者可使用尿素脂或尿素咪康唑软膏。
注意:足癣必须坚持治疗,皮损消退后仍须局部用药至少2周,这对疾病治愈很关键!
口服药治疗
足癣严重者可口服氟康唑mg/周或50mg/日,连用2-6周;或伊曲康唑mg/日,连用1-2周。特比萘芬mg/日,连用2周。有继发感染者,如蜂窝织炎、急性淋巴管炎、急性淋巴结炎等,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且须先控制感染,药物以青霉素为首选,待感染消退后再继续治疗足癣。
辅助疗法
足部应保持清洁干燥,鞋袜经常换洗,穿透气性好的鞋袜,不使用公用拖鞋、脚盆和毛巾。足癣患者的袜子应煮沸消毒,或于鞋袜内放置经40%福尔马林液浸泡的棉球,封置过夜。同时须防治其他部位的真菌感染,如手癣、头癣、股癣或甲癣等。
治疗提示
足癣的治疗应以皮肤损害类型即足癣类型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治疗时以局部治疗为主,首选外用药治疗,急性损害者忌用刺激性药物。有身体其他部位真菌感染者须同时治疗,防止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