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对高血压这三个字都不陌生,是的,作为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重大慢病之一,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无声杀手”。记得9月11日值班,急诊收治了4位急性心梗患者,都比较年轻,从35岁到48岁,平均年龄41岁,本应是家中的顶梁柱,医院的病床上。所以,我想借此次机会,借助媒体的影响力,让更多人去
·多数为轻度高血压;
·舒张压升高常见;
·超重/肥胖、合并代谢异常比例高;
·家庭血压监测比例低,年轻人家中可能有各种电子设备,但往往缺少血压计;
·治疗依从性和血压控制率低,平时连感冒都很少有,没吃过药,即使血压高,也不愿意吃药。
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容量超负荷和大动脉僵硬特点相比,大多数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弹性常无明显异常,但外周阻力显著升高。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高是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重要发病机制,常伴心率加快。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对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对那些肥胖和合并代谢综合征的人群。
基于以上中青年高血压的病理生理特征,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β受体阻滞剂、抑制RAS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可能更有助于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
三、危险因素。
1.高钠、低钾膳食
高钠、低钾膳食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INTERSALT研究发现,研究人群24小时尿钠排泄量中位数增加2.3—mmol/d),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中位数平均升高5.7/2.4mmHg。现况调查发现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的平均烹调盐摄入量为10.5g,虽低于年的12.9g和年的12.0g,但较推荐的盐摄入量水平依旧高75.0%,且中国人群普遍对钠敏感。
2.超重和肥胖
超重和肥胖显著增加全球人群全因死亡的风险,同时也是高血压患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我国人群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明显增加,35~64岁中年人的超重率为38.8%,肥胖率为20.2%,其中女性高于男性,城市人群高于农村,北方居民高于南方。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发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发病风险是体重正常组的1.16-1.28倍。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患病率关联最显著。
内脏型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较为密切,随着内脏脂肪指数的增加,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此外,内脏型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可导致糖、脂代谢异常。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中青年人的体力活动越来越少,肥胖超重者越来越多。Framingham心脏研究对人进行26年的随访,发现肥胖是心血管病显著的独立危险因素。26年后,最重的人群(相对体重%)与较轻的人群(相对体重%)相比,冠心病、心衰、卒中和猝死的发生率大大增加,且独立于年龄、血脂水平、抽烟、糖耐量和左心室肥厚。肥胖通过多种机制导致血压升高,一方面,肥胖者外周胰岛素抵抗,导致高胰岛素血症,从而促进血管重构、引起水钠潴留,同时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周围血管阻力增加,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另一方面,肥胖者更多合并夜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S),而呼吸暂停时机体缺氧导致交感神经亢进、红细胞生成增加,目前认为是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3.过量饮酒
过量饮酒包括危险饮酒(男性41~60g,女性21~40g)和有害饮酒(男性60g以上,女性40g以上)。我国饮酒人数众多,18岁以上居民饮酒者中有害饮酒率为9.3%。限制饮酒与血压下降显著相关,酒精摄入量平均减少67%,SBP下降3.31mmHg,DBP下降2.04mmH。
目前有关少量饮酒有利于心血管健康的证据尚不足,相关研究表明,即使对少量饮酒的人而言,减少酒精摄入量也能够改善心血管健康,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4.长期精神紧张
在当今社会转型期,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工作方方面面的不稳定态势,使得压力、焦虑普遍存在于中青年人群中。18岁以上成人行为危险因素调查显示,发作情绪低落的频率在高血压者是无高血压者的两倍。在精神压力的应激反应下,大脑边缘系统兴奋,植物神经系统处于不平衡状态,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导致周围血管阻力增加,心输出量增加,从而使得血压升高。这是中青年高血压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5.其他危险因素
除了以上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外,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年龄、高血压家族史、缺乏体力活动,以及糖尿病、血脂异常等。近年来大气污染也备受
目前在我国,诊室血压测量仍是诊断高血压的“金标准”。中青年高血压人群常见“白大衣高血压”和“隐匿性高血压”,仅凭诊室血压测量不足以准确诊断。因此,对于新诊断的诊室血压值较高的患者,建议使用ABPM或HBPM加以确诊。积极使用HBPM并通过自我测量了解血压的动态变化有助于消除治疗惰性,改善血压的控制。基本标准:①尽量不要1次就诊即做出诊断(除外血压≥/mmHg且有罹患心血管疾病的证据);②确诊高血压需要测量2~3次诊室血压,通常间隔1~4周;③每次就诊时连续测量3次血压,每次间隔1min,结果取后2次测量的平均值。
五.治疗
1.治疗目标对于无并发症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90mmHg,能耐受者可以进一步降至/80mmHg。对于合并糖尿病或心力衰竭的患者,治疗目标/80mmHg,或按照相关指南进行个体化管理。
2.非药物治疗强调生活方式干预是降压治疗的基础,无论是否选择药物治疗,都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尽早开始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改善降压治疗效果并降低CVD风险。生活方式干预包括以下方面。
·限盐(6g/d),除食盐外,要注意很多隐匿性高盐食品;
调味品(味精、酱油、甜面酱、腐乳、火锅蘸酱、方便面调料、咸菜、咸蛋)
熟肉制品(香肠、酱牛肉、汉堡、烧鸡)
零食(冰淇淋、薯条、肉干、果脯)
·控制体重(BMI24kg/m2,男性腰围90cm,2尺7以下女性腰围85cm)二尺六以下;
·戒烟并避免吸“二手烟”“华子”也不能例外;
·限酒(男性25g/d,女性15g/d),啤酒少于ml每天,高度白酒,53度,少于50ml,一两;
·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每天运动30分钟以上,每周5~7次);
·减轻精神压力,乐观、知足、减少攀比心理。
3.药物治疗
1级高血压患者经过数周生活方式干预后血压仍不达标时,应考虑药物治疗,而2级或3级高血压、CVD高危或已经合并CVD的患者,应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考虑联合药物治疗。目前主要为五大类降压药。使用降压药物的基本原则,是选择对抗患者血压升高的主要机制,或患者合并的临床情况有某种药物的强适应证。交感神经兴奋是中青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的主要机制,临床表现为伴心率增快,以舒张压增高为主的高血压。同时,中青年人合并代谢紊乱、睡眠呼吸暂停者比例高。因此,中青年高血压治疗的理想药物要求有这几个特点,即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对代谢不产生不利影响、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血管重构,能够延缓或逆转靶器官损害。
在五类一线降压药物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AS)抑制剂,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既能抑制对抗交感神经兴奋带来的RAAS激活,又不明显影响糖脂代谢,是中青年高血压患者的首选。就是我们常见的xx普利,x沙坦类药物。
作为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理应作为高交感活性高血压患者的首选治疗。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提出,β受体阻滞剂尤其适用于合并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高以及高动力状态的单纯高血压患者。若心率>80次/分,可优先选择β受体阻滞剂。常见的有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
在联合用药方面,2级或3级高血压患者可选择初始两药联合,若两药联合仍不达标,可选择三药联合。
此外,大家一定不要相信什么偏方根治高血压,浪费金钱事小,损害了身体健康,危害就大了。
来源:新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