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记5赤脚中医的ldquo真红

时间:2021-3-4 20:19:45 来源:继发性高血压

“赤脚医生”是时代的产物,它的存在自有其历史的“合理性”,本文无意就此做评价。

本文所展示的病例中,“赤脚医生”是病人的身份,只因他既是赤脚医生,又是祖传中医,故特名之曰“赤脚中医”。

患者,男,53岁。10年前开始出现反复头昏、头痛,眼花,耳鸣等症状。自测血压,达到诊断标准,遂以“高血压病”自视,长期服用两种降压西药(具体略),血压控制在标准线上波动,对自己中西结合的医术颇自得。渐出现指趾端麻木、刺痛,皮肤瘙痒,亦不甚为意。5年前,医院查血象发现Hb达g/L。自认为:“红血球多一点总比少一点好”,仍不在乎。此后血压控制不佳,西药加到三联也镇不住。但自始至终,他都没有给自己配中药,说明他心里对中药降压还是很有数的。

近一月来更出现间歇性跛行。数次来我院看不同内科门诊,每次测量血压均高于/90,反复换药,效果总是不佳。

最后一次门诊,医生没有特别目的给查了个血象,意外发现血红蛋白异常增高,引起警觉,怀疑血液病,收入血液科。

住进血液科,一看血常规,我们就判断是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了。因为血象显示明显的三高:Hbg/L↑,WBC20G/L↑,BPCG/L↑。

住院查体显示:Bp/↑。面、颈胸、耳、肢端紫红色,无出血点。淋巴结不大。双眼球结膜充血,无口腔溃疡。心界向左下略扩大,无杂音。脾显著增大。超声心动图:左室肥厚。骨髓象红系显著增生,粒红比倒置。

证实了诊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高血压。予治疗性红细胞单采(精准放血疗法),去除红细胞0ml,Hb降至g/L;后以羟基脲维持治疗,停用降压药,患者症状明显缓解出院。随访5年,血压稳定。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起病缓慢,病初往往无症状,或症状无特异性,如果不是血液科医生,在血红蛋白显著增高前,是不会想到本病的,所以多被漏诊或误诊。但本例的误诊却并不是因为医生缺乏血液病认识,而是因为没有遵守高血压的诊断规范。

患者10年前初次发现血压高的时候,如果严格遵守高血压的诊断规范,也许当时就可以确诊真红。

高血压诊断规范,第一步确定高血压。按照测量规范,需在不同时间测量三次,达标才可以诊断,这一般不会犯错误。

第二步要判断高血压的原因,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很多医生会在这一步犯致命错误。本例问题也出在这一步。病人自己是医生,想当然地认为血压高就是“高血压病(即原发性高血压)”。按照高血压指南,初次诊断高血压时,要做诊断性评估,基本项目有血尿常规、血生化和心电图;还有11个推荐项目。做这些检查不是过度检查,而是为了明确高血压的病因,病因明确后才谈得上规范治疗。本例如果当时做了这些检查,应该可以发现红细胞增多的线索,何至于贻误十年?

第三步全面评估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伴发病,进行高血压分类和分层,是个性化治疗的基础。

只有老老实实按照基于最佳证据而设定的诊断流程走,才会最大限度地减少误诊。诊断的路上没有捷径,即便一个简单的高血压也是如此。

至于病人认为“红血球多一点总比少一点好”,这也许与其“中医”的背景有关吧,他以为血是很精贵的东西,越多越好。

余向东

转载请注明:http://www.noojm.com/yfzl/11982.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