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按:前阵子家里宝宝身体微恙,医院检查血常规,看到一张张打印出来的各种指标结果,深刻理解了什么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好友及时发来这篇小文,解决了许多内心的疑惑。现经好友同意贴出来与大家分享~
--------------------------
血液的常规检查,规范化名称叫血细胞计数检查,是对血液中的血细胞数量和种类进行分析的一种检查。血常规检验报告单内包括有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红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PL)等。如果这几项都在正常范围,基本上问题不大。但红细胞有可能升高而血红蛋白正常,这就是涉及看平均血红蛋白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这三项指项。
在报告单的右侧会有正常参考值,当检查出来的结果超过参考值时,除了能从数字上看出来,还会有符号“↑或H”和“↓或L”表示比正常参考值高了或是降低。需要提醒的是,医学上用到的指标多数都是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这个范围称作这个检查指标的正常参考值。这个范围的意思是说95%或99%的健康人的这项指标是在这个范围当中,也就是说还有1%或5%的健康人是可以超出这个所谓的正常参考值的,因而,在化验单上显示不正常的结果有可能实际上是正常的。
相反,很多指标的数值是因人而异的,需要动态地检测。有可能有的指标和自己原来相比,已经出现变化,但是检测结果仍然在给出的正常范围,这样就发生了检查结果正常但是有可能已经发生问题。比如原来的血红蛋白有g/L,现在g/L,虽然在正常的结果范围内,其实已经提示可能存在导致贫血的原因了。
所有项目的异常表现都可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原因,以下从最基本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类计数简单解读血常规检验报告。
一、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作为呼吸载体携带氧气至全身各组织,维持酸碱平衡。
1.生理性变化,由于生理性原因导致的变化与相应参考值可以达到±20%:
(1)增多:机体缺氧如新生儿、高原居民、登山运动员、剧烈运动后;静脉压迫时间大于2分钟,应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药物等生理性反应。
(2)减低: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造血原料相对不足,如6个月至2岁婴儿、老年人、孕妇等。
2.病理性变化,各种病理原因导致的异常;
(1)增高:大面积烧伤、暂时性血液浓缩如多汗、腹泻、呕吐等;慢性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减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遗传性红细胞G6PD缺乏症(蚕豆病)、棘形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溶血等。
临床上,红细胞计数低于3.5×/L可诊断为贫血,低于1.5×/L考虑输血,高于6.8×/L需要考虑治疗措施。
二、白细胞计数
人体外周围血中的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根据粒细胞胞浆中颗粒的嗜酸碱性不同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又分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它们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机制消灭原体重,消除过敏原和参加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等从而保证机体健康。白细胞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正常成年人),故其数量的增多或减少可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因此,白细胞总数变化意义与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意义基本一致,但是,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数量变化也会影响白细胞计数,因此,要根据各种细胞实际比例具体分析。
1、生理性变化:
(1)减低:安静及放松时较低,早晨较低。
(2)增高:新生儿较高,甚至可达30×/L,剧烈运动、妊娠期、吸烟等因素可导致增高。
2、病理性变化
(1)减低: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疾病等。
(2)增高:反应性增多(严重外伤、大手术、急性失血),如急性感染及炎症(细菌感染、类风湿关节炎、支气管炎、肾炎等),恶性肿瘤以及急性中毒。
一般认为白细胞正常或减少者(中性粒细胞减少或不变)属于病毒感染,而白细胞升高者(中性粒细胞增高)为细菌感染,所以在各位患者感冒入院时大夫必做的检查井就是血常规,有时还会加做C-反应蛋白(CRP,意义与中性粒细胞类似)。
各种原因导致外周血白细胞数持续低于3.5×/L,称为白细胞数减少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成人低于2×/L,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当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L,称为粒细胞缺乏。只有粒细胞缺乏时才显著增加感染的发生机会。所以一般不需要过于紧张粒细胞有轻微降低。
三、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具有维持血管内皮完整性的功能和黏附、聚集、释放、促凝和血块收缩功能。
1.生理性变化
(1)减低:早晨、春季、高原居民偏低;月经前减低,分娩后减低。
(2)增高:午后、冬季、平原居民较高;月经后增高,妊娠中晚期、运动及饱餐后增高。
2.病理性变化
(1)减低: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2)增高: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以及外科手术、脾切除等。
血小板减低是引起出血的常见原因。当血小板在(20-50)×/L时,可有轻度出血或手术后出血,低于20×/L,可有较严重出血,低于5×/L时可导致严重出血。也有部分患者血小板在EDTA抗凝剂诱导下聚集导致结果假性减低,需要排除抗凝剂影响,换抗凝管重新采血检验。
综上,血常规的检查结果需要医生结合全面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其他、化验结果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不要过于担心,也不能麻痹大意,应该多多听取医生的意见。本文仅介绍血常规三项基本计数分析,至于形态改变、复合改变、特殊畸形及血红蛋白等参数不做阐述,希望这样简单的介绍能让您看到血常规化验单的时候困惑少一些。
------------------------------------------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里最好白癜风会治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