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压是怎么回事?何谓高血压?
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所施加的压力。
血压分为动脉压和静脉压,大家平时所说的血压是指动脉压。动脉压又分收缩压与舒张压。当心脏收缩时,血液流入大动脉,冲击动脉管壁,这时的动脉压力最高,称为收缩压;当心脏舒张时,动脉内压力降至最低点,称为舒张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的差值,称为脉压。
高血压则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收缩压(SBP)和(或)舒张压(DBP)升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全球高血压患者超过6亿人,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达2亿。高血压可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并伴全身代谢性改变,己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在未服抗高血压药物情况下,SBP大于或等于毫米汞柱和(或)DBP大于或等于90毫米汞柱。但必须注意的是:人体在静止状态时,在非同日测量3次血压,如有两次达到诊断标准才能断定患有高血压。血压测量是诊断高血压及评估其严重程度的主要手段,目前主要用诊所血压、动态血压和家庭自测血压3种。其中诊所血压是目前临床诊断高血压和分级的标准方法,由医护人员在标准条件下按统一的规范进行测量。
二、血压如何测量?
测量一个人的血压,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首先要求病人坐在安静的房间里,5分钟后再开始测量。
(2)至少测量两次,间隔1~2分钟,若两次测量结果相差比较大,应再次测量。
(3)采用标准袖带(12~13厘米长,35厘米宽);当病人上臂较粗或较细时,应分别采用较大或较小的袖带;儿童应采用较小的袖带。
(4)无论病人采取何种体位,上臂均应置于心脏水平。
(5)分别采用Korotkoff第I音和第V音(消失音)确定收缩压和舒张压。
(6)首诊时应当测量双臂血压,因为外周血管病可以导致左右两侧血压的不同;以听诊方法测量时应以较高一侧的读数为准。
(7)对老人、糖尿病人或其他常有或疑似体位性低血压的病人,应测量直立位1分钟和5分钟后的血压。
(8)第二次测量坐位血压时,应触诊测量脉率(30秒)。
动态血压测量应使用符合国际标准(BHS和AAMI)的监测仪。动态血压的正常值推荐以下国内参考标准:24小时平均值小于/80毫米汞柱,白昼平均值小于/85毫米汞柱,夜间平均值小于/75毫米汞柱。正常情况下,夜间血压均值比白昼血压值低10%~20%。
三、高血压发病有何规律,控制现状如何?
经过多年的流行病学研究,现在对高血压在人群中的流行特征和规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是:
(1)高血压患病率与年龄呈正比。
(2)女性更年期前患病率低于男性,更年期后高于男性。
(3)有地理分布差异。一般规律是高纬度(寒冷)地区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
(4)同一人群有季节差异,冬季患病率高于夏季。
(5)与饮食习惯有关。人均盐和饱和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压水平越高。经常大量饮酒者血压水平高于不饮或少饮者。
(6)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经济文化落后的未“开化”地区很少有高血压,经济文化越发达,人均血压水平越高。
(7)患病率与人群肥胖程度和精神压力呈正相关,与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
(8)高血压有一定的遗传基础。直系亲属(尤其是父母及亲生子女之间)血压有明显相关。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血压有一定的群体差异。
据调查估测,目前我国有高血压患者多达2亿人,患病率近20%,距有效防控尚需时日,主要表现出“三高”,“三低”和“三个误区”。
a三高:
①患病率高(18.8%);
②致残率高;
③致死率高(41%)。
b三低:
①高血压知晓率低(30%);
②治疗率低(25%);
③控制率低(6%)。
c三个误区:
①不愿意服药:
②不难受不服药:
③不按病情科学服药。
四、对高血压如何分类?
目前,一般将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大类:
①原发性:其原因可能与遗传、年龄、精神紧张、缺乏运动、肥胖、吸烟和嗜酒等有关:
②继发性:是由其他疾病或身体变化而起,例如肾病或糖尿病等。此外,有些孕妇在妊娠期间亦会出现高血压。我们通常讲的高血压病是指原发性高血压,约占整个高血压中的95%。引起原发性高血压的确切原因还不清楚,一般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由于遗传与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是指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约占所有高血压的5%。绝对人数相当多,部分可通过手术得到根治或改善。
五、高血压对于人体有何危害?
心、脑、肾等器官是高血压的损害的主要对象,在医学上被称为高血压的靶器官。高血压可以引起心肌肥厚及心力衰竭,还可以引起心绞痛及心肌梗死,长期患高血压还会使心室扩张,形成高血压心脏病。高血压可以引起脑动脉硬化,最后引起卒中,包括脑梗死和脑溢血。高血压可以引起肾动脉硬化,影响肾功能,甚至会导致尿毒症。以上这些疾病,在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
高血压的症状因人而异。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仅仅会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血压升高,并在休息后恢复正常。随着病程延长,血压明显的持续升高,逐渐会出现各种症状。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如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耳鸣、鼻出血、肢体麻木、夜尿增多、心悸、胸闷、乏力等,与血压水平有一定的关联,但不能以症状的轻重来估计血压的高低和决定降压药物的服用剂量。
当血压突然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甚至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心悸、眩晕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神志不清、抽搐。病情危重,进展迅速,多会在短期内发生严重的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和病变,如卒中(中风)、心梗、肾衰等,预后很差。
很多患者并无明显症状,但是少部分人会感到头晕、头痛、颈根紧和非常疲劳,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血压的高低并不一致。
六、高血压发病的机制何在?
时至今日,人们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随着生理学、遗传学、神经内分泌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模型的建立,近年来许多研究已达到分子水平。然而,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无一个完整统一的认识,较集中在以下几个环节:①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②肾性水钠潴留;③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④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⑤胰岛素抵抗;⑥大动脉弹性减退。
七、哪些人易患高血压?
根据流行病学统计,部分人群属于高血压高发人群:
(1)父母患高血压则其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明显高于父母血压正常者。
(2)食盐摄入多的人容易患高血压,高钠摄入可使血压升高而低钠摄入可降压,而高钙和高钾饮食可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
(3)食用饱和脂肪酸(如动物脂肪)的人比食用不饱和脂肪酸(如植物油、鱼油)的人更易患高血压。
(4)长期饮酒者高血压的患病率升高,而且与饮酒量呈正比。
(5)从事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工作,长期精神紧张,长期接受不良刺激者易患高血压。
(6)此外,吸烟、肥胖者也易患高血压
八、自测血压时要注意哪些?
高血压病患者为了掌握血压情况及自我判断降压药物的疗效,应该经常在家中自测血压。现已证实自测血压比诊所测压能更客观地反映血压状况,可避免“白大衣高血压”等误诊的发生。
1.血压计的选用:一般推荐使用符合国际标准(BHS和AAMI)的上臂式全自动或半自动电子血压计,不推荐使用手腕式和指套式电子血压计。也可以使用水银柱血压计,但必须接受正规训练。
2.测压时间的选择:建议每日清晨睡醒时和服降压药后2~6小时测血压。
3.测压前的准备工作:在测血压前30分钟内须禁烟、酒、咖啡,须在有靠背的椅子上静坐至少5分钟,排空膀胱尿液,双脚着地,上臂平于心脏水平,手臂应有支撑。
4.测压次数:每相隔1~2分钟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果2次读数相差5毫米汞柱以上,应再次测量,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心率不整齐者如房颤或早搏者,应测6次,取其平均值。
5.影响读数偏低的因素:衣服袖口压迫过紧而导致血压读数低,掩盖了血压的数值,因此我们建议:脱光衣袖裸臂测量血压。另外,用水银柱式血压计听诊时放气过快,汞柱下落过速;听诊器胸件按压用力太强或听诊器胸件放在袖带下均可导致血压读数偏低。
6.影响读数偏高的因素:袖带下内衣多或毛衣太厚,为肥胖者测量时袖带太窄,袖带充气过高而放气太慢,放气中途或刚放完气立即重新充气等。
九.患高血压后该怎么办?
一旦患了高血压病也无须紧张,既来之则安之,按照医生的吩咐,实行科学管理,认真调理,按时服药。
(1)戒烟:要绝对戒烟。
(2)限酒:酒,越少越好,提倡戒酒。如饮酒,建议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量应少于20~30g,女性则应少于10~15g。
(3)减体重:控制饮食;多运动,尽量使体重指数(BMI)维持BMI=体重(kg)/身高(m2)在20~24之间。
(4)避免精神紧张,注意保证好睡眠。
(5)选择合适的降压药,坚持长期(终身)服药。
(6)定期测量血压,以保证更好的用药效果。
联系我们:
医院
医院
医院
健康咨询
健康咨询
武侯新城院区:成都市武侯区武兴一路号(三环路武侯立交外侧蓝光诺丁山小区旁)
长益路院区:成都市武侯区长益路60号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