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详细探讨高血压患者使用降压药的误区及严重后果,期待引起广大读者的重视。
随着“三高”难题日益严峻,高血压已不再罕见。很多人都知道,确诊高血压后,医生往往推荐口服降压药。然而,一些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常常存在错误。这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危害。
近期,一位年过六旬的患者求诊于我。据他所述,与家人发生争执后,一直感觉头晕胸闷,试图通过中医调理改善状况。深入交流过后,我得知患者曾自行测量血压,显示高压为mmHg,低压为90mmHg。于是在当地药店购服了倍他乐克,自觉症状有所缓和,便持续服用每日两次,每次两片。不过短短几周内,他开始感觉头晕愈发严重,且误以为血压升高,擅自加大用药量至每日两次,每次两片。当身体出现头重脚轻等不适时,才恍然警觉,急忙在家人的陪同下就医。
此时测量的血压结果是96/51mmHg。这位患者面临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1.情绪激动引发的血压波动属于生理现象,仅凭单一血压指标无法断定患有高血压,并盲目开始用药。
2.医生判断高血压的依据并非来自患者的主观描述或者某次随便的测压值,而是连续一定期间的观测,如血压的确保持在高水平,以及随之而来的症状,方能下明确诊断。
3.出现症状后,自行购买降压药并长期服用,直至症状加剧,出现低血压后,仍然盲目添加药量。
假如在中途进行血压检测,如此谬误或许就能避免。患者也不会险陷困境之中。
该病患身体素来畏寒,小便混浊,精神疲软,乏力不堪,其面色惨白无光,舌色淡嫩,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诊得脉象沉迟无力,显然属阳虚体质。近来血压更显偏低,故我在治疗上以暖肾升阳为主要原则。
经详细辩证分析,开出如下方子:桂枝汤+补血安神中药。桂枝具温通经络之效,旨在使四肢暖和;白芍则有助养血调经,疏肝熄风,对情绪激动后的头晕、头疼、胸闷等症状均有显著疗效;患者因脸色苍白似含贫血状,特予红枣合用,可补中益气,安神助眠;姜兼具温辛二味,可解表散寒,驱逐体内寒邪,对阳虚体质调理尤为有益。可惜其体质孱弱,桂枝汤内多猛补药材,恐生滥用滋补,遂在方剂中加炙甘草,以调和诸药,既达温补又不易上火。
经过一周期治疗,患者头晕胸闷症状明显减轻,随后调整配方剂量,续服两个周期,患者觉得手脚逐步恢复温暖,精力逐渐饱满旺盛,面色重新焕发红润色泽,头晕胸闷症状尽数消失,血压也保持在/80mmHg上下。
借此案例公开分享,意在提醒所有读者朋友切勿疏忽大意,务必提高警惕。药品非食品,不该等到服用后再寻求医生诊治,那时对身体的损害已然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