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人:王晨羽
医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是理科生,然而一直以来大家都戏称他为“一门记忆的学问”,由于它的知识量巨大,要求学习者花费大量时间记忆,很多人不约而同都似乎觉得这更像是一门文科。尤其对于还在大学时代的医学生们而言,如何高效的学习医学知识呢?笔者认为,抓住医学思维是一个关键的突破口。
学习数学时讲究演绎推导思维,学习物理时讲究“整体与局部”的思维,强调认真做情境分析与受力分析的思维过程,医学中同样有这些思维的广泛使用。
一、形象思维
医学的20多门专业课分为两大类的话,就是基础课与临床课。基础课又分为形态学与功能学两大类。形态学课程包括解剖学(系统、局部、断层)、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影像学。在学习形态学这一类的课程中,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的一门技能,就是形象思维。
每一块骨头、每一幅切片,要学会识图、识物。在学习这一类的课程中,学生一定要注意就是想学习地理一样,要把知识放到图中去记忆。非常推荐自己绘图的方法,来强化记忆。同时要积极使用回忆法,就是合上书,把标本图放在那里,自己去写下各部位名称,然后再与标准答案比对。
二、推理思维
在学习功能学这一类课程中时,需要大家使用推理演绎的思维。功能学课程主要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等,在学习中会遇到大量的调节机制,要学会分析推理。在这部分学习中切忌死记硬背,否则遗忘和张冠李戴的现象会非常频繁。推荐大家使用推导图来辅助记忆。
示例1:在学习“发热”这一章中,发热的过程繁琐冗长,不利于记忆,如果能够画成下面一幅图,则记忆效果会好很多。
示例二:“各段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过程”这一节可以说是生理学课本中最难懂得一节了,因为物质转运之间的关系盘根错杂,读者很难理清关系,极其困惑。笔者在学习过程中将整个过程分为数幅小图加以理解记忆。下列图中P代表“process,过程”之意。
图1近端小管上段物质转运过程
图2近端小管下段物质转运过程
示例三:“突触可塑性:长时程增强”这一节中的“Schaffer侧支LTP的机制图”:
三、系统与联系思维
临床课程包括诊断学(物理、实验、影像)、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神经病学、精神病学等。在这部分的学习中,强调一定要时刻联系基础课知识。这一点非常容易被大家忽视,又是影响学生学习层次的关键因素。
很多临床知识的困惑是通过联系基础课程而得到的。比如说,胃溃疡最容易好发的部位是在胃窦小弯侧。很多同学困惑在平面图上,这一个位置并不是胃的最低部位啊,那为什么这里会容易好发胃溃疡呢。有的同学索性决定死记硬背就好了。其实回到解剖就发现,胃在体内是有一个倾斜角度的,按照这个角度就不难发现,胃窦小弯侧刚好是胃的最低点,每次胃排空后都会潴积少量食糜,非常利于细菌的增殖。
在学习“溃疡性结肠炎与肠结核”这一节时,如果能够仔细理解各种分型的病理区别时,就很容易推导出各自临床表现的不同。
笔者非常推荐的学习方法,就是以系统为单位,在每一个系统下,从解剖、病理、诊断、内科、外科知识串联起来理解、记忆,这样的知识会得到整体的强化与提升,特别是打破了内外科“各自讲各病,每病讲两次,各说各家话”的弊病。
目前系统学习法已经逐渐得到了许多高校的重视,年香港大学就废弃了传统的基础、临床课割裂的课程讲授模式,而是以“消化、神经、呼吸、循环、泌尿、内分泌、运动、免疫”等系统为模式进行系统模块教学讲授。国内浙江大学、暨南大学也在逐渐学习开展。笔者认为这一学习方式将会成为日后医学教育的主流。
赞赏
人赞赏
中医白癜风的治疗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