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2.7亿。研究表明,降压治疗可降低脑卒中风险35%~40%,降低心肌梗死风险20%~25%,降低心力衰竭风险超过50%。因此,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遏制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流行的核心策略。
自年起,中国卫生部将10月8日确立为全国高血压日,旨在提高广大群众对高血压危害健康严重性的认识。年已经是第21个全国高血压日,今年的主题是“知晓您的血压”。
年起,国家已经将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其目的就是通过合理、有效的治疗,提高血压达标率,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以降低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从目前发表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仅可以有效改善高血压治疗率和控制率,还能有效缩小卫生服务的地区差异。(相关阅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中国高血压控制率的影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作为高血压管理的“主战场”,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心脑血管疾病发展趋势。如果基层医务人员不能很好地完成这项工作,我国的高血压防控形势仍将持续承受较大压力。
为满足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的需要,有效支持基层高血压管理,国家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司委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成立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高血压管理办公室(简称“高血压办公室”),特组织相关专家制定《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
本指南适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管理人群涵盖辖区内≥18岁的成年高血压患者。本指南主要内容包括基层高血压管理的基本要求、管理流程、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长期管理要求,为确保其可实施性,以直接的操作推荐为主。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结合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双管齐下,真正扎根高血压管理主战场,努力将高血压管理带上正轨。
以下为年最新版的指南要点,该指南常规每两年更新一次。
基层高血压管理流程管理目标是降压达标,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图1.基层高血压管理流程图
诊疗关键要点:1.血压测量“三要点”:安静放松、位置规范、读数精准。2.诊断要点:诊室血压为主,/90mmHg为界,非同日3次超标确诊。3.健康生活方式“六部曲”:限盐减重多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4.治疗“三原则”:达标、平稳、综合管理。基层高血压转诊四类人群:起病急、症状重、疑继发、难控制。
血压测量及高血压诊断指南建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以诊室血压作为确诊高血压的主要依据。作为患者自我管理血压的主要手段,家庭自测血压也可作为辅助诊断。对于有条件的基层卫生机构,也可以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作为辅助诊断及调整药物治疗的依据。
血压计的选择:建议选择经认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或符合标准的台式水银柱血压计,定期校准。袖带的大小适合患者上臂臂围,袖带气囊至少覆盖80%上臂周径,常规袖带长22~26cm,宽12cm,上臂臂围大者应换用大规格袖带。
规范测量“三要点”:安静放松、位置规范、读数精准。
注意:
首诊测量双上臂血压,以后通常测量读数较高的一侧。若双侧测量值差异超过20mmHg,应转诊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诊断高血压需非同日3次测量,要求每次重复测量血压3次,每次间隔1~2分钟,取后2次中收缩压较低的测量结果记录。
随访管理测量血压,如果血压≥/90mmHg,应间隔1~2分钟重复测量第2次,取收缩压较低的测量结果记录。
高血压诊断标准1.以诊室血压测量结果为主要诊断依据:首诊发现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建议在4周内复查2次,非同日3次测量均达到上述诊断界值,即可确诊。
若首诊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mmHg,伴有急性症状者建议立即转诊;无明显症状者,排除其他可能的诱因,并安静休息后复测仍达此标准,即可确诊,建议立即给予药物治疗。
2.诊断不确定或怀疑“白大衣高血压”,有条件的可结合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自测血压辅助诊断,无条件者建议转诊。
动态血压和家庭自测血压诊断高血压的标准见表1。
3.注意鉴别伴有紧急或危重情况、怀疑继发性高血压等需转诊的情况。
4.特殊定义:(1)白大衣高血压:反复出现的诊室血压升高,而诊室外的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自测血压正常。(2)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mmHg和舒张压<90mmHg。
高血压治疗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风险。治疗高血压的三大原则:降压达标、平稳降压以及综合管理。
降压目标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降至/90mmHg以下,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可在/90mmHg的基础上再适当降低;年龄在65~80岁的患者血压降至/90mmHg以下,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至/90mmHg以下;80岁以上患者降至/90mmHg以下。
生活方式干预对确诊高血压的患者,应立即启动并长期坚持生活方式干预,即“健康生活方式六部曲”——限盐减重多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各类生活方式干预目标及降压效果见表2。
启动药物治疗时机
所有高血压患者一旦诊断,建议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立即启动药物治疗。
降压药物选择
尽量选用证据明确、可改善预后的五大类降压药物,即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利尿剂。为便于记忆,下文根据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分别以A,B,C,D简称。
A:ACEI和ARB;B:β受体阻滞剂;C:CCB;D:利尿剂
药物治疗方案根据患者是否存在合并症及血压水平,选择合适的药物,优选长效药物。除心力衰竭及直立性低血压风险较大的高龄初始用药患者建议从小剂量开始外,其他高血压患者可从常用起始剂量开始。
1.无合并症高血压药物治疗流程图
2.有合并症高血压药物治疗方案
转诊建议需转诊人群主要包括起病急、症状重、怀疑继发性高血压,以及多种药物无法控制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妊娠和哺乳期女性高血压患者不建议基层就诊。转诊后2周内基层医务人员应主动随访,医院的诊断结果或治疗效果,达标者恢复常规随访,预约下次随访时间;如未能确诊或达标,医院进一步治疗。
随访管理常规每3个月随访1次,血压未达标患者,应2周内再次随访,仍未达标建议转诊治疗。转诊后2周内随访转诊情况。
随访时应询问上次随访至今是否有新诊断的合并症,如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或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等。每次随访均应查体(检查血压、心率等,超重或肥胖者应监测体重及腰围),生活方式评估及建议,了解服药依从性及不良反应情况,必要时调整治疗。
所有患者每年应进行1次年度评估,可与随访相结合。
1.《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
2.人民健康网:“把基层高血压管理带上正规”
3.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中国高血压控制率的影响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