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答案1.D2.B3.C4.A5.B6.D7.A8.C9.B10.A11.B12.B13.B14.D15.C16.C17.A18.C19.A20.E21.A22.A23.B24.D25.C26.E27.B28.C29.C30.B31.C32.A33.B34.D35.E36.E37.A38.A39.E40.A41.E42.E43.B44.D45.C46.A47.C48.C49.B50.A51.E52.B53.B54.C55.D56.B57.A58.E59.C60.E
简答题:
1.手工显微镜计数红细胞已不常用,但为什么仍不能被淘汰?
2.红细胞形态变化主要包括那些方面
3.简述红细胞平均指数手工法和血液分析仪的检测原理?
4.根据MCV/RDW特征将贫血划分为哪些类型,并分别举例典型的1~2种疾病?
5.简述RPI的计算公式及其意义?
6.血沉测定的方法学评价?
7.白血病、非白血性白血病及类白血病反应血象改变的特点?
8.白细胞分类计数质量控制中应注意哪些影响因素?
9.淋巴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10.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临床意义?
11.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进行血细胞计数的检测原理?
12.试述ICSH推荐的有关血液分析仪性能的评价方案。
1.手工显微镜法是传统的红细胞计数法,不需要特殊设备,但操作复杂、费时,现虽已不常用,但仍作为:
①血液分析仪的校正;
②与白细胞减少或血小板严重减少时的对照核实;
③血小板计数受小红细胞干扰时的校正。
2.主要包括:①红细胞大小不一:小红细胞、大红细胞、巨红细胞、红细胞大小不均;②血红蛋白含量变化:正常色素性、低色素性、高色素性、多色性、细胞着色不一;③红细胞形态改变:球形细胞、椭圆形细胞、靶形细胞、口形细胞、镰形细胞、棘形细胞、新月形红细胞、泪滴形细胞、缗钱状形成、裂红细胞、红细胞形态不整,有核红细胞。④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嗜碱性点彩红细胞、豪焦小体、卡波环、寄生虫。
3.①手工法:对同一抗凝血标本同时计数红细胞、测定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计算红细胞平均指数:
(fl)
(g/L)
②血液分析仪能直接导出MCV值,再结合仪器直接测定的RBC和Hb,计算出MCH和MCHC(即MCH=Hb/RBC,MCHC=Hb/RBC×MCV)。
4.
贫血类型
MCV/RDW特征
常见疾病
小细胞均一性
MCV减少,RDW正常
轻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小细胞不均一性
MCV减少,RDW增高
缺铁性贫血、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正常体积均一性
MCV、RDW均正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正常体积不均一性
MCV正常,RDW增高
铁粒幼细胞贫血、骨髓纤维化
大细胞均一性
MCV增大,RDW正常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大细胞不均一性
MCV、RDW均增高
巨幼细胞贫血
5.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代表Ret的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多少倍。由于生理和病理的不同情况下,Ret从骨髓释放入外周血变为成熟红细胞所需的时间不同。若红细胞生成加速,未成熟的Ret释放入血增加,此时Ret血中生存期延长,这意味着Ret计数增高将导致对红细胞实际生成速率的过高估计。为了纠正Ret提前释放引起的计算偏差,提出用RPI来反映Ret的生成的相对速率。计算公式:
PRI=Ret%×(被测Hct/正常人Hct)×(1/Ret成熟天数)
6.①手工法包括魏氏法、潘氏法等,魏氏法简便实用,ICSH推荐为血沉测定的标准法;潘氏法与魏氏法测定相关性甚好,采用手指采血,用血量少,尤其适用于儿童,但易混入组织液,目前已很少使用。手工法只能测定血沉某个时刻的最终结果,特异性差,其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②血沉仪可动态记录整个血沉过程的变化,描绘出红细胞沉降的曲线,反映了不同疾病或疾病不同阶段,血沉3个沉降阶段所存在的差异,为临床分析血沉测定结果提供了新的手段。
③其他技术包括微量法和ξ血沉率(ZSR)。ZSR需要有特殊的离心仪器Zetafuge,其优点是测定不受年龄、性别、贫血及试验条件的影响,但该法尚未得到公认。
7.①类白血病反应指机体在有明确病因的刺激下,出现白细胞数中度增高(大多×/L),多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分叶核和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原始、早幼粒细胞增多少见(10%),常伴较明显的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其他细胞均无明显变化。②白血病常无明确病因可查,白细胞显著增高,可×/L,可见各阶段的粒细胞,并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类白血病反应与白血病的进一步鉴别,尚须作骨髓检查、细胞化学染色和染色体检查等。③非白血性白血病是指少数急性白血病其白细胞总数不高反而减低,其白细胞可1×/L,分类计数时亦呈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此时只有骨髓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8.①影响分类计数准确性的因素主要由于细胞在涂片中的分布不均和观察者对细胞辨认的差异;②影响分类计数精确性的因素;③影响涂片染色效果的因素;④NCCLS使用的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参考方法:EDTA-K3抗凝静脉血,人工制成血涂片,以Romanowaky液进行染色,使用“城墙式”移动法,油镜下分类计数个白细胞。当以其他分类法与此法作为标准进行比较时,需要4个熟练检验人员对同一张涂片,各计数个白细胞(即总数为个细胞)后,求出平均值来作为各类白细胞的靶值。
9.淋巴细胞增多指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成人4×/L、4岁以上的儿童7.2×/L、4岁以下的儿童9×/L的一种征象。
(1)生理性增多:婴儿出生时淋巴细胞约占35%,粒细胞占65%,6~9d后淋巴细胞可达50%,至2~3岁后淋巴细胞比例逐渐减低,粒细胞比例增高,逐渐达正常成人水平。
(2)病理性增多:①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等。②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③肾移植术后;④白血病,如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⑤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为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此时白细胞总数是减低的。
淋巴细胞减低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严重化脓性感染。
10.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指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0.5×/L。①寄生虫病是最常见的病因;②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仅次于寄生虫病的另一主要病因,见于支气管哮喘、坏死性血管炎、药物过敏反应等;③皮肤病,如湿疹等;④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脾切除术后、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⑤某些恶性肿瘤,如肺癌;⑥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急性期;⑦其他,如风湿性疾病、脑垂体前叶功能减低症等;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11.根据血细胞相对非导电的性质,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颗粒在通过计数小孔时可引起电阻的变化,于是瞬间引起了电压变化而出现一个脉冲信号。脉冲信号变化的程度取决于非导电性细胞体积的大小,细胞体积越大产生的脉冲振幅越高,记录脉冲的数量就可测定细胞的数量。这些脉冲信号经过放大、阈值调节、甄别、整形、计数及自动控制保护系统,最终可打印出数据报告。
12.ICSH推荐的血液分析仪性能的评价方案包括:
①可比性:指血液分析仪一些血液学测定结果与常规方法所测结果相比较。②准确性:是指测定结果与真值一致性的程度。真值是用决定的方法或参考方法才能得到。③总重复性:指同一份标本多次测量的结果间接近的程度。④精密度:分为批内、批间两种,前者是对同一批样本重复测定结果的评价,后者是对两批或两批以上样本重复测定结果的评价。⑤线性范围:评价血液分析仪的测定值与稀释倍数是否呈比例关系,求出仪器的最佳线性范围。测定值与稀释倍数之间的线性关系范围越宽越理想。
白癜风专科医院咨询白癜风治疗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