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靠忌口降酸的痛风患者,多数不会成功

时间:2020-5-20 10:41:38 来源:继发性高血压

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病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这实际上是小编我很早就想说的一个话题,但又怕很多痛友看完之后“断章取义”,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但最近想了想,与其看着你们整天啃草吃素,一个个搞的面黄肌瘦。不如我把血淋淋的现实告诉你,其实仅靠忌口降酸的痛风患者,多数是不会成功的呀!

饮食只是痛风的导火索

在众多的科普中,有一种说法,叫做“痛风是吃出来的病”。不过这种说法,只算是说对了一半。

对的一方面在于,从痛风的流行史来看,痛风的发病与膳食结构关系非常密切,欧洲和美国的居民,多数以肉食为主,饮酒多,痛风发病率高。上世纪50年代前,痛风被视为东方民族的少见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国民膳食中高热、高嘌呤食品大量增加,痛风很快成为该国流行病。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酒类、鱼类、肉类消耗数倍数十倍增加,痛风和相关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发病率都在逐年升高。这些事实都说明,饮食的失衡、尤其是过多地摄人富含嘌呤的食品是引起痛风的重要因素。

然而这种说法却造成了大众的另外一种误解,既然痛风是吃出来的病,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不吃不就好了嘛!这种想法造成的后果就是患者不但血尿酸水平没有降至正常,关节炎依然发作,还造成患者营养缺乏,抵抗力下降。

事实上,众多的医学资料都显示,饮食多数情况只能使血尿酸水平下降60~90μmol/L。痛风患者单靠调控膳食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其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食源性尿酸所占比例小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每天生的尿酸,约占每天合成尿酸的80%;从食品中摄取嘌呤合成的食源性(外源性)尿酸仅占20%。即使痛风患者进无嘌呤膳食,每天最也只能减少的食源性尿酸,远不能抵消因体内嘌呤代谢异常而内源性合成增加的尿酸量,或因肾脏排泄尿酸障碍而引起血尿酸增高。

2、体内尿酸池增大

资料显示正常人体内尿酸池(尿酸总量)约,即使是初次发作的痛风患者尿酸池也要超过mg~mg,有痛风石的患者,尿酸池可达mg一mg,甚至更多。曾有一位痛风患者身上取出痛风石达g,按痛风石内含尿酸盐80%计算,此人的尿酸池为g,为正常人尿酸池的倍。对这样的痛风患者如不手术切除痛风石,即使严格控制饮食后血尿酸水平出现短暂下降,痛风石周围可溶性的尿酸盐又很快进人血液,使血尿酸浓度长期维持在高水平,痛风关节炎也就不可能停止发作。

3、相关疾病的影响

受饮食失衡影响的疾病不仅是痛风,代谢综合征中的肥胖症、高血压、糖尿病、脂代谢紊乱症等疾病都与高脂肪、高热量的食品摄过多有关,这些疾病都是痛风的常见伴发病,也是痛风的重要致病因素,痛风患者的这些伴发病愈多、情况愈重或对这些疾病控制愈差,治疗痛风的难度愈大,所以单靠控制饮治疗痛风的成功率愈小。

4、药物的影响

常用的很多降压、降糖、降脂、减肥、抗凝药都可能诱发或加重痛风。如降压药中的利尿剂、寿比山,降糖药的磺脲类、双胍类,抗血小板凝集药阿司匹林(2d)等都可干扰尿酸的排泄,导致血尿酸升高,这些药物对尿酸的影响远比

纯控制饮食降尿酸的作用大。

5、单纯食源型痛风极少

临床研究发现,痛风的发病原因中,90%左右的患者是由肾脏的尿酸排泄减少引起的,其次是体内呤代紊乱所致,因摄人富含嘌呤食品引起的痛风多伴有尿酸排泄障碍或(和)体内呤代谢失衡因素同时存在,所以仅靠调控饮食司往达不到控制高尿酸血症的目的。

哪些人群可以不考虑降酸药

不过还是有四种人群,有较高几率可不依靠药物控制病情。

1.无并发症的一过性痛风患者

少部分痛风,可由阶段性的生活作息不良与外界突发因素引起,此类患者多无肥胖、高血压等并发症。

2.继发性痛风

继发性痛风指的是因外界因素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症状,如化疗、药物、慢性肾病等。都有可能引起血尿酸升高导致痛风。如果能消除这些继发因素,患者很大几率可消除痛风症状。

3.高尿酸血症患者

对于没有发生过痛风的患者而言,如果血尿酸水平不高,可通过饮食与生活作息的校正,有可能将血尿酸水平恢复正常。

4.痛风病程短的患者

首次痛风并且血尿酸低于μmol/L的患者,也可通过饮食作息进行首次调整,观察后进行后续治疗调整。

更多痛风病情咨询,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别痛风app,数万痛风老司机与你一同交流病情,对抗痛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noojm.com/yzyy/10592.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