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由于红细胞容量测定较复杂,临床上常以血红蛋白(Hb)浓度来代替,我国血液病学家认为在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g/L,成年女性(非妊娠)Hbg/L,孕妇Hbg/L就有贫血。
当贫血慢性发作时,其症状往往不明显,可能包含疲倦、虚弱、呼吸困难或活动能力下降;有时急性发作,就会出现较为强烈的症状,可能包含意识不清、感觉将要昏倒以及想喝更多水。在一个人面色苍白得很明显之前,就已经有显著的贫血状况了。依据不同病因,可能会出现额外的症状。
贫血的原因总共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一为失血;二为红血球制造数量下降;三为红血球细胞分解增加。失血可能是由于创伤以及消化道出血等;红血球制造减少的原因包括铁质缺乏、维生素B12缺乏症、地中海型贫血、以及各种骨髓相关的肿瘤等等。造成红血球分解增加的原因包括基因上的异常(例如镰刀型贫血)、感染(例如疟疾)、以及自体免疫性疾病。
分度
依据血红蛋白浓度(Hb)分度
(单位:g/L)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成人下限~~~儿童下限~~~新生儿~~~病因病机
A.造血不良贫血
红细胞减少
(一)血红蛋白合成障碍
1.缺铁性贫血:铁摄入不足、铁需要量相对增加(妊娠、儿童生长发育期)铁吸收障碍(慢性胃肠道疾病、胃大部切除术后),慢性失血。
2.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3.维生素B6反应性贫血。
4.载铁蛋白缺乏性贫血。
(二)核成熟障碍
1.恶性贫血。
2.其他原因致叶酸及或维生素Bl2。缺乏利用障碍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营养不良(食物中缺乏、婴幼儿哺育不当、长期酗酒、顽固性厌食〉、需要量增加(妊娠、哺乳期、儿童生长发育期、阔节裂头绦虫感染、溶血、感染、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吸收不良(全胃或胃大部切除术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慢性肝病、慢性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肠切除术后、肠憩室细菌感染〉、药物对核酸代谢的影响(如抗叶酸剂、抗惊厥药、抗结核药、口服避孕药、新霉素、亚硝酸盐等)。
(三)骨髓造血功能减低
1.干细胞缺陷
(1)再生障碍性贫血。
(2)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3)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4)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
2.骨髓造血组织被其他细胞挤占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转移癌、骨髓纤维化、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大理石骨病等。
3.红细胞生成调节因子缺陷 肾性贫血、内分泌腺(如垂体、甲状腺)功能低下、感染性贫血等。
B.失血性贫血
(一)急性失血性贫血
如创伤致大量外出血或内脏破裂大出血、宫外孕、胃肠大出血等。
(二)慢性失血性贫血
如月经过多、痔出血、钩虫病、胃癌、消化性溃疡等。
C.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破坏过多
(一)红细胞内在缺陷
1.先天遗传性
(1)红细胞膜异常: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
(2)红细胞酶异常:糖无氧酵解中酶的缺陷(如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磷酸己糖旁路中酶的缺乏(~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乏症,常因服蚕豆、伯氨喹等氧化药物或感染诱发溶血;其他有关成分缺乏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3)珠蛋白链异常:肽链量的异常(Q地中海贫血、B地中海贫血)、肽链结构异常(聚合性血红蛋白病、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2.后天获得性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
(二)红细胞外在因素
1.免疫性
(1)自身免疫性:温抗体型(急性特发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慢性特发性温暖型抗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症状性温暖型抗体免疫性溶血。
性贫血)冷抗体型(特发性慢性冷凝集素病、阵发性寒冷性血红蛋白尿、症状性冷凝集素病人)。
(2)同种免疫性:新生儿溶血病、ABO血型不合溶血性输血反应、Rh血型不合溶血性输血反应。
(3)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见于对氨水杨酸、异烟姘、利福平、奎尼丁、非那西了、氨基比林、磺胺类药、氯丙嗪、氯磺雨脲、胰岛素、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2.非免疫性
(1)机械因素(红细胞碎片综合征):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及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溶血性贫血。
(2)感染性溶血性贫血:疟疾、败血症等。
(3)生物因素所致溶血性贫血;蛇毒、毒蕈等。
(4)药物及化学品所致溶血性贫血。
(5)脾功能亢进。
(6)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7)电离辐射。
症状
贫血症状的有无或轻重取决于贫血的程度贫血发生的速度循环血量有无改变病人的年龄以及心血管系统的代偿能力等贫血发生缓慢机体能逐渐适应即使贫血较重尚可维持生理功能;反之如短期内发生贫血即使贫血程度不重也可出现明显症状年老体弱或心肺功能减退者症状较明显。
(一)软弱无力:疲乏困倦是因肌肉缺氧所致为最常见和最早出现的症状。
(二)皮肤粘膜苍白:皮肤粘膜结膜以及皮肤毛细血管的分布和舒缩状态等因素的影响一般认为睑结合膜手掌大小鱼际及甲床的颜色比较可靠。
(三)心血管系统:心悸为最突出的症状之一有心动过速在心尖或肺动脉瓣区可听到柔和的收缩期杂音称为贫血性杂音严重贫血可听到舒张期杂音严重贫血或原有冠心病可引起心绞痛心脏扩大心力衰竭。
(四)呼吸系统:气急或呼吸困难大都是由于呼吸中枢低氧或高碳酸血症所致。
(五)中枢神经系统:头晕头痛耳鸣眼花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等均为常见症状晕厥甚至神志模糊可出现于贫血严重或发生急骤者特别是老年患者。
(六)消化系统:食欲减退腹部胀气恶心便秘等为最多见的症状。
(七)生殖系统:妇女患者中常有月经失调如闭经或月经过多在男女两性中性欲减退均多见。
(八)泌尿系统:贫血严重者可有轻度蛋白尿及尿浓缩功能减低。
治疗
1、病因治疗:治疗贫血的原则着重采取适当措施以消除病因很多时候原发病比贫血本身的危害严重得多(例如胃肠道癌肿)其治疗也比贫血更为重要在病因诊断未明确时不应乱投药物使情况复杂增加诊断上的困难。
2、药物治疗:切忌滥用补血药必须严格掌握各种药物的适应症例如维生素B及叶酸适用于治疗巨幼细胞性贫血;铁剂仅用于缺铁性贫血不能用于非缺铁性贫血因会引起铁负荷过重影响重要器官(如心,肝,胰等)的功能;维生素B用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皮质类固醇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睾丸酮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3、输血:输血主要的优点是能迅速减轻或纠正贫血因此必须正确掌握输血的适应症如需大量输血为了减轻心血管系统的负荷过重和减少输血反应可输注浓缩红细胞。
4、脾切除:脾脏是破坏血细胞的重要器官与抗体的产生也有关。
5、骨髓移植:骨髓移植是近年来一种新的医疗技术目前仍在研究试用阶段主要用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之早期未经输血或极少输过血的病人如果移植成功可能获得治愈。
预防保健
(1)饮食调摄:饮食营养要合理,食物必须多样化,食谱要广,不应偏食,否则会因某种营养素的缺乏而引起贫血。要富有营养及易于消化。饮食应有规律、有节制,严禁暴饮暴食。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猪肝、猪血、瘦肉、奶制品、豆类、大米、苹果、绿叶蔬菜等。多饮茶能补充叶酸,维生素B12,有利于巨细胞性贫血的治疗。但缺铁性贫血则不宜饮茶,因为饮茶不利于人体对铁剂的吸收。适当补充酸性食物则有利于铁剂的吸收。忌食辛辣、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平时可配合滋补食疗以补养身体。
(2)劳逸结合,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
婴幼儿护理
1.对贫血的婴幼儿应安排一个环境安静、空气清新流通、阳光充足的住处,保证充足的睡眠与休息。
2.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与消化能力,合理地添加辅食,如蛋黄、肉类、肝、肾、豆类、绿叶蔬菜及水果等。同时要注意食品的色香味,以促进孩子的食欲。喂养要有耐心。
3.避免感染其它疾病,如不要和患传染病或发热的病人接触。
4.有震颤的病儿,要防止咬破口唇及舌尖,可在上下门牙间垫上纱布包着压舌板。
5.服用药物时要注意有无药物反应,如换剂应在两餐之间喂较好,这样有利于铁的吸收。
注意事项
1.口服铁剂以乳酸亚铁、富马酸亚铁和葡萄糖酸亚铁为佳,因铁以二价铁(亚铁)的形式吸收,而以三价铁(正铁)的形式起作用。适合的补铁产品有体恒健铁之缘片。中药的补血品种有世纪本草阿胶地黄口服液、红桃K、血尔、朴雪和女人缘等。
2.贫血补铁应坚持“小量、长期”的原则。严格按医嘱服药,切勿自作主张加大服药剂量,以免铁中毒;也绝不能一次大剂量,否则易致急性铁中毒。铁中毒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休克等,严重者可致昏迷、惊厥等,甚至死亡。
3.口服铁剂时应将药物放在舌面上,直接用水冲饮下肚,不要咀嚼药物,以免染黑牙齿,影响美观。
4.应在饭后服药,避免空腹服药,以减轻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而引起的恶心呕吐。同时服用维生素C或果汁,因酸性环境有利于铁的吸收。
5.含钙类食品(如豆腐)和高磷酸盐食品(如牛奶)等,与铁剂能结合而生成沉淀,故应避免合用。
6.口服铁剂期间,不要喝浓茶或咖啡,因茶、咖啡中含有大量鞣酸,能与铁生成不溶性的铁质沉淀,而妨碍铁的吸收。牛奶及其他碱性物质也可影响铁的吸收,应避免同时服用,或尽量少食用。乳类(尤其是牛奶)中含铁最少,不能大量饮用,否则会降低胃肠道内已有铁的含量。
7.注意药物对铁剂吸收的不良影响:四环素族抗生素能与铁剂生成不溶性络合物,不利吸收。故应尽量避免同时应用。若两者必须应用,应间隔3小时以上。
8.加强饮食护理。正确合理的饮食可以防治缺铁性贫血。已患缺铁性贫血的病人,单靠饮食疗法效果不大,但可作为辅助治疗,以防止复发。应改正偏食、挑食和厌食的坏习惯,食谱要广,适当多食含铁较多、营养丰富的食品,如:肉类、蛋类、鱼类、多种海产品(如海带、紫菜),动物肝、血、荞麦、红薯等粗粮,豆制品、蘑菇和黑木耳及多种新鲜果蔬。
9.服用几个月后,临床症状改善、血色素正常后,不能立即停药,还应在医生指导下再服3—6月,以补充体内的储存铁,防止贫血的复发。
10.口服铁剂治疗期间,因铁与大肠内硫化氢反应生成硫化铁,使大便颜色变为褐黑色,类似消化道出血,对此不必紧张,停用铁剂后即恢复正常。
北京看白癜风去哪个医院好头部白癜风擦什么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