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www.znlvye.com/
食品分级,真的要来了。
为了贯彻落实含糖饮料控制的工作要求,提升居民对含糖饮料过多摄入的健康危害意识,10月8日,上海发布向社会公开征求对《含糖饮料健康提示标识的制作样式及设置规范(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建议。
也就是说,上海即将试行“食品分级”,代表着我们离健康食品选择又近了一步。
含糖饮料按健康程度
划分饮料等级
食品分级这股风自年起已经吹向多个国家,每个国家有自己的判定标准,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
年底新加坡开始实行新的饮料分级系统,所有超市、冰柜、饮料机中的饮料,都需要被贴上A/B/C/D的标签,从A级的最健康到D级的最不健康,让购买者可以一目了然。
饮料等级每种等级是如何确定的呢?
主要看这三个指标:饮料的含糖量、饱和脂肪含量以及是否添加了非糖替代物,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代糖”。
饮料等级划分定级标准翻译一下就是:
A级:不得含有任何非糖替代品
B级:含有少量添加糖和饱和脂肪的饮料
C、D级:含添加糖以及饱和脂肪多的饮料
新加坡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分级,对糖的“控制力”不止体现在严格的分级上,饮料如果一旦被评为D级,就会被严禁在各平台做广告,违者最高罚款新币,约为.5元人民币,再犯者罚款最高新币。
另外,有消息称,到今年年底,新加坡的各类手工现制饮料也逃不开分级”制裁“。比如现作奶茶、鲜榨果汁、调制茶饮等,也一样要受到《食品条例(第2号修正案)》的约束。
新加坡饮料等级为什么
要给饮料分级?
对于新加坡等国家而言,他们糖摄入实在太多了。
参考一下中国网友吐槽欧美国家的甜品,中国人觉得已经甜到发腻甚至齁得慌,外国人还嫌不够甜,这也是欧美国家的肥胖率为什么高居榜首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什么给饮料划分等级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都指出,一个普通人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也就是说,喝一罐常见的含糖饮料,一天的糖摄入量就直接超标了。
摄入过多添加糖
对于身体有何影响?
糖摄入太多,除了刚刚提到过的肥胖风险,据《英国医学杂志BMJ》的研究显示,每天多喝一罐添加糖饮料,痛风的风险增加32%,糖尿病风险增加27%,代谢综合征风险增加20%,冠心病的风险增加17%,高血压的风险增加16%。
痛风,糖尿病,冠心病中国的人均糖摄入量虽然排在全球榜靠后位置,但吃糖过多对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中国疾控中心的研究显示,年,中国因过量摄入含糖饮料而死亡的人数达到了4.66万,与年相比显著增加了95%。
含糖饮料最常导致的慢性病是糖尿病和缺血性心脏病。从年到年,中国因缺血性心脏病和糖尿病死亡的人数分别增加了95%和94%。
含糖饮料致死我们常见的饮料
都在哪个分级里?
想必大家最关心的,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饮料中分级什么样?哪些饮料更健康?
A级饮料
矿泉水、不加代糖的苏打水、茶包、黑咖啡粉、咖啡胶囊、不添加糖的杏仁奶
B级饮料
零糖或无糖饮料(加入代糖),椰子水(天然不加糖),低糖的2合1速溶咖啡
C级饮料
牛奶,调味牛奶,大部分速溶咖啡,奶粉,冲调奶茶粉
D级饮料
含糖的碳酸饮料(比如可乐、雪碧等),一些果汁和含乳制品饮料
对比市面常见的各种饮料,有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含糖最多的竟然不是可乐!
而是含有乳制品的酸乳饮料、益生菌饮料,以及我们认知里相对健康的甜豆奶、果汁饮料!
参照标准对市面常见饮料进行了分级,供大家参考:
各种饮料等级标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得懂营养成分表,食品分级能够快速让消费者做出判断,新加坡的案例表明,分级也推动了健康食品概念的认知,已逐渐改变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这次上海的食品分级,为倡导健康食品消费环境开了个好头,希望大家在购买饮料或食物时,停下来,想一想,做出更健康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