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的简称,是年才被认识的一种新的性传播性疾病。由于当时病因不明,故称为综合征。它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引起的,故又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HIV病)”。HIV主要侵犯辅助T淋巴细胞,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继而发生条件致病菌感染、恶性肿瘤等。
艾滋病的病原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
1HIV的形态结构
HIV属于RNA逆转录病毒,年首次分离出HIV-1型。典型的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为~nm。病毒核心由单链RNA、逆转录酶及结构蛋白组成。核心的外面为病毒衣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病毒最外层为包膜,包膜上有刺突,含有与宿主细胞结合的部位。
HIV-1具有典型的逆转录病毒的基因结构,有两段长末端重复序列(LTR)排列两边,中间有三个主要基因:①Gag基因(P55,P24,P18,P13;②Pol基因(P66,P51,P31);③Env基因(gp,gpl20,gp41)。已知gag基因与env基因编码逆转录病毒的结构蛋白,pol基因编码逆转录酶与整合酶。HIV至少还有6个基因,即vif,vpr,vpu,tat,rev及nef,它们与病毒复制有关。
年在西非又分离到HIV-2型。HIV-1与HIV-2的核心蛋白有较强的交叉反应,但包膜蛋白有明显差异,如gp41与gp36。根据env基因序列分析结果,HIV-1可分为A,B,C,D,E,F,G,H,I,J和O共11个亚型,各亚型毒力有差异。
2HIV的特性
遗传信息通常是从DNA传到RNA(转录),然后从RNA到蛋白质(翻译):HIV属于RNA逆转录病毒,而逆转录病毒则不同,它的遗传信息包含在RNA内,在复制过程中,病毒RNA通过DNA聚合酶而发生转录(因为信息是从RNA传递至DNA,所以叫逆转录)。此逆转录过程是逆转录病毒区别于其他病毒的特征:病毒DNA再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从而引起感染。由于逆转录病毒的感染很少导致宿主细胞同的溶解,使得感染倾向于永久性。病毒在感染细胞内可以通过感染新的细胞产生新的病毒颗粒,也可以在感染细胞内通过复制,进行繁殖。
HIV的生命周期:病毒粘附并穿透宿主细胞表面,病毒RNA脱壳进入胞质,反转录成线性双链DNA即前病毒,前病毒进入胞核,环化后整合到宿主基因中,前病毒再转录成病毒RNA,此病毒RNA既可形成病毒基因组RNA,又可作为mRNA模板翻译成病毒蛋白。
HIV-I和HIV-Ⅱ属于慢病毒属(1entivims)。HIV是慢病毒亚科里的一种逆转录病毒,其导致宿主的感染到宿主出现症状,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慢病毒是异种基因遗传的,编码病毒包膜的基因组区域具有很大的多样性,HIV-I和HIV-Ⅱ的抗原性不同,致病性也不同,在传播方面,HIV-Ⅱ比HIVI要少,且毒性要弱。然而,HIV-Ⅱ与HIV-I有许多相似之处,有相似的传播方式,导致免疫缺陷综合征。
有证据表明HIV-I和HIV-Ⅱ起源于其他的灵长类动物,后来才感染到人类。HIV对外界抵抗力较弱,离开人体后不易存活。对热敏感,60℃以上可迅速被杀死,56℃30分种灭活。许多化学物质都可以使HIV迅速灭活,如乙醚、丙酮、0.2%次氯酸钠、50%乙醇、0.1%漂白粉、2%戊二醛及4%甲醛液等。
3发病机制
HIV进人人体血液后,可进人多种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及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细胞。其主要靶细胞是表面有CD4+表位的辅助T淋巴细胞及其前体细胞。CD4+表位是对病毒包膜糖蛋白有亲和力的受体,可使HIV穿入细胞。HIV进入细胞内,即释放RNA,并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转录成DNA,形成前病毒DNA,与宿主细胞的染色体DNA整合。此后病毒DNA被宿主细胞的RNA多聚酶II转录成病毒mRNA,并翻译合成病毒所需的结构蛋白。RNA与结构蛋白在细胞膜上重新装配新的病毒颗粒,通过芽生而释放。
HIV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导致宿主细胞死亡。此过程周而复始。在HIV感染的初期,外周血中CD4+细胞的数目保持正常。随着体内病毒荷载的增加,CD4+细胞计数进行性或不规则地下降。当CD4+细胞计数低于0.2×/L(<正常低限的50%)时,感染者免疫功能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免疫缺陷,各种条件性感染和继发性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急剧增加。
哪里治白癜风病北京那有专业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