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能治疗包括造血缺陷、免疫缺陷和遗传代谢病在内的3大类新生儿缺陷,但问题是,国内采用这医院依然很有限。
作者:丹萌
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
“在美国,20岁以下做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孩子有35%是因为罕见病,1/3的移植病人是罕见病,这是很高的比例。”在年上海市罕见病/孤儿药学术年会上,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血液肿瘤科主任陈静说,“在我们中心,这个比例大概只有15%。”
“我们中心在全国罕见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方面还算做得比较多的。”
提起造血干细胞移植,不少医生总是想到白血病、肿瘤的治疗,但陈静表示,有超过70%的儿童白血病可以通过化疗完全治愈,而并非一定要经过移植,反倒是对于许多罕见病,包括造血缺陷、免疫缺陷病和遗传代谢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更加大有可为。
免疫缺陷,早移植,可治愈
免疫缺陷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较好的一类疾病,多为先天性遗传病,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一类为非SCID。
SCID极其危重,患有SCID的孩子大多很难活到一岁,因此尽早发现很重要;但一旦确诊,立即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显着。
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进行了全国首例SCID移植,8年时间过去,孩子已经正常就学,“只要后面的并发症克服了,基本没有其他后遗症问题。”
在国外,为了尽早治疗SCID,甚至已经出现宫内移植技术。
非SCID类疾病种类繁多,WAS(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症)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陈静上周看过一次特需门诊,20个病人中有6个WAS患者。
因为WAS有许多血小板减少的症状,在诊断时很容易与其他血小板减少疾病相混淆,过去遇到WAS病人,医生常将其作为ITP(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进行治疗,一段时间后发现无效,才考虑其他可能性,有时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期。
但如今基因筛查技术已较为普及,诊断越来越容易,病人确诊的年龄也越来越小。
WAS一旦确诊,采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同样非常好。
遗传代谢病,移植能够显着改善
比起治疗免疫缺陷,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治疗遗传代谢病方面的表现就“相对平凡”。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先天性遗传代谢,作用是有限的。”陈静表示,“它能促进酶的生成,能让这些酶发挥功能,但不可能纠正所有已经导致身体问题的缺陷,比如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的问题,一般不太能恢复。”
在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首次对粘多糖病人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如今10年过去,患者的粘多糖累积症已经消失,但X型腿依然严重,需要进一步矫形康复。
粘多糖累积症是陈静遇到的最多的遗传代谢病,包括I至VII型,其中以I型重型最为常见,如果不及时治疗,这些孩子大多活不到10岁。
“我们要求在2岁之内,在中枢神经还没有形成太严重的病变之前进行移植。”陈静说。
但比起过去国内常用的酶替代疗法,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治疗遗传代谢病方面的表现已经“漂亮”得多,酶替代疗法通常要伴随终身,恢复水平与造血干细胞移植也有明显差异。
与国外的差距还有30年!
陈静认为,我国使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罕见病,与国外还存在着30年的差距。
这种差距并不在于技术本身,“医院做了近千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有例是用于治疗罕见病,总体生存率有85%,其中代谢病和造血缺陷生存率都达到90%以上。”
但在治疗SCID时,这一数据骤降至20%,与国外超过50%的生存率差距巨大。
“首先,很多孩子送到我们这里,都太晚了。”因为SCID起病急重,而医生对SCID认识不足,导致许多患儿送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时,已经“吸着氧气,甚至上了呼吸机”,错过了最佳的移植时机。
另一个原因,便是家长虽然决定移植,但在术后等待孩子免疫恢复的过程中,常会“失去信心”。免疫恢复比造血恢复所需时间长得多,在这一两年的时间里,许多孩子都只能靠着呼吸机和营养支持生存着,而大多数移植为自费,许多家庭会在这个过程中选择放弃。
“耗不起。”陈静用这简明扼要的三个字总结出他们放弃的原因。
但对于未来,陈静还是表现得很乐观,“现在欠缺的就是对罕见病的认识,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还有经济、治疗的观念,但不管怎么样,都到了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