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家长圈”小字,一键 记者顾泳
本周正值全球首个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周,昨天,医院举行的相关活动传出消息:孩子反复感染治疗效果不佳,应给予充分重视,排除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可能。目前,人类已知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至少有种,人群中发病率尚不清楚,大多免疫缺陷病在我国缺乏普遍认知,导致患儿延误治疗时间。
医院临床免疫科主任王晓川教授说,孩子1年2次以上肺炎、1年2次以上严重鼻窦炎、1年8次以上中耳炎、1岁以后持续存在鹅口疮或皮肤真菌感染等,是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重要信号,应及时排查疾病可能。专家解释,所谓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是因先天因素(多为遗传因素)引起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分子等发生缺陷,致使免疫反应缺少或降低,导致机体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少数国家的统计发现,这类疾病的发病率约为1:-,我国尚无相关临床统计。
许多家长听闻“免疫缺陷”为之色变,认为是治不好的。王晓川澄清,这是一种认知误区。大部分原发性免疫缺陷疾病是可以治疗的,甚至部分可以根治。例如,体液免疫缺陷(约占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50%左右),患儿通过每月定期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可维持健康、以及正常的生长发育、学习工作、乃至结婚生育。专家认为,目前我国临床免疫医生的缺乏,导致知识难普及、诊断较落后,加强免疫专科医生的培养与知识储备,将可实现早期诊断疾病、获取良好疗效。
美国疾控中心和JMF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基金会建议:出现以下10个警示症状,应予以重视,排除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可能——
1.1年8次以上中耳炎
2.1年2次以上严重鼻窦炎
3.使用抗生素2个月以上治疗感染效果不佳
4.1年2次以上肺炎
5.婴儿体重增加过缓或生长过慢
6.反复皮肤或深部组织脓肿
7.1岁以后持续存在鹅口疮或皮肤真菌感染
8.只有静脉使用抗生素才能清除感染
9.2次或以上深部组织感染
10.有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家族史
—————————————————
“家长圈”由《解放日报》权威打造,从政府机关,到基层学校、研究机构和家庭,我们拥有一批了解和倾注教育的官员、校长、老师和家长朋友,从教育政策、招生考试,到家庭教育、亲子问题等,凡是和教育有关的问题,及时提供权威资讯和专业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