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董杰
刘志红院士
患者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时,由于肾脏功能出现异常(如钙磷代谢异常),导致维生素D缺乏,引发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HPT),从而引起一系列骨的改变、血管钙化及一些生化指标的改变,因此学术界将上述这组病理生理变化称之为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CKD-MBD)。
在CKD-MBD各病理生理变化中,维生素D缺乏是重要环节,国外对此认识早于我国,并有设计良好的RCT研究。在我国,CKD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的比例虽没有确切数字,但其发生率很高,特别是在终末期肾脏病行透析治疗的患者中。若能在此环节及时给予干预,合理应用维生素D,便能避免后续的SHPT骨病及心血管问题,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远期预后。
因此,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制定了我国CKD-MBD指导,对血磷血钙评估、维生素D应用、PTH控制等提出建议。
新一代活性维生素D有很多优点,为患者提供更多药物选择,也为个体化治疗提供良好途径。
尽管帕立骨化醇进入我国不久,但在国外有非常好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上万例患者研究证实,活性维生素D可打破钙-磷-维生素D-PTH的恶性循环,相对遏制肾性骨病、血管钙化的发生,从而延长患者生存期。因此,这类药物的问世,为CKD-MBD的患者带来非常好的干预手段,相信随着这类药物的不断问世,通过肾脏病学会及各专家的努力,提高对这类药物的认识,可更好地将其应用于临床,为患者提供巨大帮助。
帕立骨化醇作用机制独到,尤其是在补充维生素D时,对钙磷的干预更趋于患者生理的需求,在临床应用时易于监控,在临床应用更合理,为医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药物选择。
以前对CKD-MBD认识不够,如今认识到在CKD3期,有些患者甚至在2期便出现钙、磷、维生素D、PTH的变化,因此在CKD早期就应监测这些生化指标,发现异常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如发现磷升高,可应用磷结合剂,控制食物中的磷摄入等。
总体而言,要提高对SHPT的认识,早期预防、早期治疗、早期筛查,及时控制钙磷代谢,及时补充活性维生素D,是预防SHPT最关键的手段。
本期编辑:李彤彤